2025年12月,奚梦瑶在社交平台分享带娃日常,却因“让3岁女儿穿高跟鞋学走路”的视频引发争议。部分网友指责其“过早消费孩子”,甚至翻出她此前“让儿子4岁学编程”的旧账,质疑其“精英教育”的真实性。这场风波,将“超模妈妈”人设推向舆论风口。

争议焦点:高跟鞋与编程的“过度教育”
视频中,奚梦瑶的女儿穿着定制儿童高跟鞋,在镜子前模仿妈妈走台步。支持者认为这是“亲子互动的可爱瞬间”,反对者则引用儿科医生观点,指出“3岁儿童足部骨骼未发育完全,穿高跟鞋可能导致畸形”。
与此同时,奚梦瑶此前让儿子4岁学Python编程的言论也被重新解读。教育专家指出,儿童认知发展需遵循“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过早接触抽象编程可能适得其反。这种“超前教育”与她倡导的“快乐成长”理念产生矛盾,引发人设信任危机。

公关应对:从沉默到自嘲的危机管理
面对争议,奚梦瑶的公关策略经历波折。初期她选择沉默,导致负面话题持续发酵;随后她发布长文解释:“高跟鞋是玩具款,鞋跟高度不足2厘米;编程课以游戏形式进行,孩子每天只学15分钟。”但网友并不买账,认为“解释等于掩饰”。
最终,奚梦瑶在直播中以自嘲化解危机。她穿着平底鞋走台步,调侃道:“看来我得先学会穿平底鞋,再教女儿穿高跟鞋。”这种幽默回应,配合何猷君的“护妻”发言,逐渐平息了舆论。公关专家评价,此次危机管理“从被动解释转向主动共情”,有效修复了形象。
人设反思:真实与完美的平衡难题
奚梦瑶的争议,折射出明星妈妈人设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公众期待她们展示“完美育儿”;另一方面,任何细节失误都会被放大解读。对比孙俪“分享孩子涂鸦被赞真实”、伊能静“过度保护女儿遭批评”的案例,奚梦瑶的困境在于“精英人设”与“普通妈妈”的冲突。
社会学家指出,明星妈妈的人设需在“真实感”与“专业性”间找到平衡。奚梦瑶后续调整策略:减少刻意展示“精英教育”,转而分享带娃的“糗事”,如“女儿把口红当蜡笔涂墙”“儿子拆毁玩具后大哭”。这种“不完美妈妈”形象,反而赢得了更多共情。
行业启示:明星育儿内容的边界在哪里?
奚梦瑶事件为明星育儿内容敲响警钟。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明星育儿”相关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80%,但负面评论占比也达35%。专家建议,明星分享育儿内容时应遵循三条原则:
真实性:避免过度美化,承认育儿中的失误;
专业性:引用科学依据,而非个人经验;
隐私保护:不暴露孩子正脸,不利用孩子营销。
奚梦瑶在风波后表示:“以后分享会更谨慎,毕竟孩子不是工具。”这句话,或许是对所有明星父母的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