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动画电影的市场反馈却更具不确定性。在《哪吒 1》收获超 50 亿元票房之后,光线传媒至今尚未挖掘出另一个具有同等市场号召力的动画电影系列。
田晓鹏曾创造过《大圣归来》的成功,但后续执导的《深海》市场反馈也并不如意,2023 年的春节档期间仅收获不足 4 亿票房,在同期上映的六部影片中排名第五。
过去 10 年,追光动画一共制作了 9 部动画电影,但只有《长安三万里》票房突破 10 亿元,包括《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等多部电影票房始终在 5 亿元左右,多年未能突破。
《长安三万里》
王长田也曾多次提到,和北美、日本等电影市场动画电影票房占比达 15-20% 相比,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份额仅有 4-5%。换言之,国产动画电影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
灯塔专业版显示,2024 年国内共有 27 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累计票房超 28 亿元,但其中接近 20 亿票房都由《熊出没·逆转时空》创造,当年度票房破亿的国产动画电影仅有 2 部,15 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未过千万。
从这个角度来说,累计票房超过 120 亿元的《哪吒》系列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另类,很难代表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普遍水准。正如此前彩条屋前 CEO 易巧所说,”中国有一部 50 亿的动画只能叫国漫开始,要有 5 个 10 亿票房的动画电影才能称之为崛起。”
即便已经计划规划了二十多部中国神话宇宙系列电影的王长田,此前也一再表示希望外界不要对动画电影抱太多期望。
他在 2021 年的上海电影节对媒体说,动画电影跟真人电影有个很大区别,就是制作周期非常长,至少四到六年才能制作出一部动画电影。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保证最好的质量。
“所以,光线始终还是真人电影作主导的电影公司。”王长田说。
03|不能只有哪吒
至少在目前,王长田已经不用再担忧他构想的”中国神话宇宙”会胎死腹中。
2 月 5 日,在《哪吒 2》累计票房突破 48 亿元之后,光线传媒对外发布公告,截至 2025 年 2 月 4 日,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 9.5~10.1 亿元。
以此粗略计算,光线从《哪吒 2》票房中获得的营收比例大致为 20.8% 左右。当前《哪吒 2》票房已经突破 70 亿元,光线从该片获得的营收或达 15 亿元左右。
王长田对于《哪吒 2》的超高票房应该不会过于惊讶。早在去年年中,他就对外预测,《哪吒 2》的票房肯定是 50 亿起步,”它将会创造一个新的票房纪录,比如说六七十亿票房,我认为是有可能性的。”
加上这次光线吸取了《哪吒 1》上映时衍生品开发滞后的教训,《哪吒 2》的衍生品几乎与电影同期上市,相关产品已经处于缺货状态。在《哪吒 2》下映之后,IP 授权也将为光线带来一笔不小的回报。
在王长田的构想里,以动画电影构成的中国神话宇宙将会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几十部动画电影的持续产出。这样宏伟的蓝图很难靠《哪吒》的三部曲来支撑起来,更遑论一部《哪吒》需要等待四五年才能出现。
对于王长田来说,最迫切的问题仍然是产量。目前光线传媒体系下,负责动画电影产出的主要由与外部工作室合作的彩条屋影业,以及主打自制内容的光线动画负责。光线传媒此前对外表示,依托彩条屋及光线动画,公司已经具备每年推出 2-3 部动画电影的能力,并且产能在持续提高。
甚至此前主打真人电影的光线厂牌,也开始涉足动画电影制作。比如五光十色就已经投资了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光线传媒此前也在投资者活动上表示,未来他们会让公司更多厂牌、更多员工参与到动画电影的制作、策划、运营之中。
即便如此,这些产能也稍显不足。王长田在 2023 年的公司内部信中就表示,他们几年前就意识到了制作力量可能会成为开发效率的掣肘,并着手投资和组建了数家动画制作公司,但产能远远不够。
后来他们开始组建内部的动画制作团队,但由于待开发项目数量太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制作力量仍将难以满足需求。为此,王长田呼吁全公司积极探索 AI 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作为光线中国神话宇宙体系下的首部作品,《小倩》的失利或许会让外界产生疑虑,但或许不会动摇王长田的决心。
光线仍然是目前国内动画电影制作水平最高、同时投资布局最广泛的电影公司,仅仅在财报中披露已立项制作的动画电影就有《三国的星空》《去你的岛》《涿鹿》等 11 部之多。按照光线传媒的表述,动漫相关业务是光线在横向领域优势最明显的业务板块,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