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在长达35年的导演生涯中,他经历了无声电影时代与彩色电影时代,导演了包括大量无声短片在内的54部影片,保留至今的有36部。一般认为小津电影多从家庭切入,表现庶民的喜怒哀乐,所以也有小市民电影之称。小津于1962年获得日本艺术院会员称号,这是日本电影界第一位获此称号者。
小津安二郎
小津电影二十次入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其中六次入选第一名、两次入选第二名。入选年度十佳第一名的六部影片是《我出生了,但……》(1932)、《心血来潮》(1933)、《浮草物语》(1934)、《户田家的兄妹》(1941)、《晚春》(1949)、《麦秋》(1951),其中前三部是无声电影,由此可知小津在1930年代已是日本知名导演之一。入选年度十佳第二名的两部影片是《父亲在世时》(1942) 、《东京物语》(1953)。
《东京物语》海报
1958年,《东京物语》在英国伦敦电影节上映,获得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1923-1994)等英国电影人的高度评价,被授与“富于创意”的“萨瑟兰奖”。此后,美国、欧洲各地开始陆续上映小津电影,小津电影在欧美电影届逐渐声名鹊起。2012年,英国电影协会杂志《视与听》(Sight and Sound)评选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影片时,小津代表作《东京物语》获得导演门类第一名。
一
在小津电影乃至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1924-2013)的努力功不可没。唐纳德·里奇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从小喜欢电影,毕业于俄亥俄州莱马中央高中,二战时参军,1946年22岁时,以驻日美军文化部打字员身份驻扎日本3年,在此期间他为一些英文报刊撰写了一些影评等,显示了一定的文字天赋。在当时的战败国日本,唐纳德·里奇这样默默无闻的美国士兵接触到了英美著名的日本研究家、美国高级将领以及川端康成、铃木大拙等日本文化名流,令其眼界大开。1949年唐纳德·里奇回国入读哥伦比亚大学,1953年29岁时大学毕业,翌年再度赴日,此后长期为日本英文报刊《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撰写影评、书评等,还一度在早稻田大学讲授美国文学,同时致力于日本电影在西方的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