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玮琪嗓音又“抖”了

这两天,关于歌手范玮琪的新闻有点多。

最近的一条在2025年6月21日,潘玮柏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范玮琪“我们之间的事”巡回演唱会佛山站,两人合唱经典歌曲《不得不爱》。这是时隔12年,范玮琪与潘玮柏在2013年香港红磡体育馆同台合唱《1到10=我和你》后的再度合作。粉丝期待值拉满。

但在合唱环节,范玮琪被指多次破音,高音不稳,甚至被调侃“跑调跑得过于离谱”,潘玮柏的表情更是被网友解读为“无奈”或“意外”。部分网友质疑范玮琪唱功退化,对比其早年水平不如人意;也有粉丝认为现场氛围感人,值回票价。

笔者梳理发现,在此争议事件之前,范玮琪曾因补位《歌手》唱功遭受质疑,还在演唱会上播放与已故好友徐熙媛的合照,被指疑似消费逝者;4月19日成都演唱会结束时,范玮琪更做出下跪感谢粉丝支持的举动,被调侃表演型人格。

6年闺蜜变仇敌,老谢发狠宁可坐牢也要爆料

三年前共同创业的伙伴,如今在法庭对峙。

李雪琴脱口秀中频频提及的“老板老谢”,实名举报明星公司财务异常。

“大家好!我是谢田飞,对如下所述内容负法律全责。”

2025年6月17日深夜,这条以实名具法律担保开头的微博瞬间点燃网络。

谢田飞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李雪琴公司的合伙人,还是李雪琴在节目里经常提到的“老板”。

就在发布这条微博当天,谢田飞与李雪琴就这个案子,已经在法院进行了第二次一审开庭。

俩人合伙开的这家公司,由李雪琴担任法人,已于2022年6月17日完成注销。

报告显示,公司剩余资产分配金额为1100余万元。

根据双方协议及转账记录,谢田飞应分得利润330余万元,但他在2021年仅收到140万元,尚有约190万元未分配。

谢田飞对这份清算报告提出强烈质疑。他在微博中指出:“北京十斤文化及其5家全资子公司的具体账务明细至今仍未明确。”

根据谢田飞提供的证据,至少两家子公司账务存在明显异常:子公司A的两辆汽车在购入仅仅一年多以后,分别以四折和五折的价格卖给了李雪琴的父母。

子公司B则出现600万元分散转账和1400万元流向可疑账户的情况。

时间倒回2018年。谢田飞与李雪琴最初因自媒体创业在某视频平台相识。

2019年,李雪琴喊谢田飞进入她创办的公司。

刚官宣就撕成这样?

电视剧《耀眼》官宣了。

这部剧改编自晋江作者时玖远的同名小说,聚焦落魄千金晴也(关晓彤饰)与小镇少年邢武(李昀锐饰)的双向救赎故事。

是的,男女主终于确定分别是 李昀锐和 关晓彤。

6月8日,关晓彤在微博发出“初来乍到”四个字。

李钧锐迅速回应“有事我罩”,霸气又贴心。

这份官宣让cp粉直接过年,网上更有两人在威海拍摄时的路透:

182的李钧锐冲刺式拥抱关晓彤的画面让网友直呼“青春感炸裂”,浪花翻涌,他从背后温柔捂住她的眼睛, 夕阳给拥抱的身影镀上金边。

而捂眼路透还被揭秘是因为关晓彤怕虫子才有的即兴互动,实在是甜度超标。

有网友表示:以前觉得身高差是cp感的刚需,现在发现,当眼神拉丝时,地心引力都得靠边站。

男帅女美的组合,站在一起就无比亮眼,追剧的冲动已经拉满。

要知道,去年李钧锐和孟子义搭档出演《九重紫》后大火,迅速成为新晋流量小生。

985毕业的他,17岁就成了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能文能武还搞笑,不是科班,演技却不输科班。

怪不得网友说他是:文科生的脸,理科生的脑子,体育生的身体,抢了艺术生的饭碗。

朱丹的真诚与局限

朱丹最近拥有一个新的标签:内娱顶级语言艺术家。

这并不是在夸她语言能力强,而是对她近年综艺表现因为“语言逻辑混乱”“价值观倒退”言论频频翻车的反讽。

作为曾经的浙江卫视“一姐”,朱丹的主持能力其实并没有下降太多,朱丹还是那个朱丹,但观众变了。

内娱顶级语言艺术家?

最近一次翻车,是“桃花坞”里的分鸡腿事件,在宁静煲汤的时候,朱丹非常自然地说出“两个鸡腿给弟弟吃”,因为“弟弟们在长身体”。

这种无意识地将更好的资源分配给男性的行为,赤裸裸地呈现在一档真人秀上,让这一届观众目瞪口呆。

接着大家又扒出她的育儿观,思维模式和分鸡腿如出一辙。

她特意让相差三岁的姐弟俩读混龄班,方便懂事的姐姐照顾弟弟,给他喂饭、教他认数字,看到姐姐对弟弟的照顾,让她觉得省心了不少。

我相信朱丹是爱女儿的,早几年连外出拍戏都带着女儿,但她欠考虑的是,当了姐姐的女儿也不过是需要被照顾、被宠爱的幼儿园小孩,她这样的安排可能会牺牲姐姐一部分的童年快乐。

她的“婚姻哲学”也曾惹过风波。

探访孕期闺蜜李艾,知道她胖了26斤,脱口而出“你只胖26斤?一看你老公就对你不好,我老公把我养胖60斤!”

《F1》大电影可把我看爽了!

昨天去看了IMAX版的《F1:狂飙飞车》F1: The Movie,下文简称为《F1》)的点映,着实过瘾!

顶级的制作水准,饱满的视听体验,经典的剧情结构,专注的叙事作风,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优良的好莱坞大片——暑期档后上映的各位可要有压力了。

或许是受限于类型题材的创作门槛,赛车主题电影往往能出好片,近年来比较知名的有《极速风流》(Rush)和《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口碑稍逊一筹的《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和《GT赛车:极速狂飙》(Gran Turismo)同样能入眼,国产片《飞驰人生》系列还让更多人领略了这个题材的魅力。

《F1》和上述那些赛车电影都不太一样,不是传记,不拍双雄,不剑走偏锋也不立足于遗憾:它始终着眼于当下和未来,那股生机勃勃的冲劲和热爱,使影片拥有了独一份儿的精神气。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在聊这部电影之前,有必要提一下该片的制作背景:影片的制片人是有着“七冠王”之称的现役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财大气粗的金主苹果公司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用于拍摄F1电影的相机技术。

献礼片《红丝行动》9月在华上映

2025年初在俄罗斯创下近7亿卢布(约合人民币6400万元)票房的中俄合拍电影《红丝行动》,从拍摄到发行的各个环节都深度整合了两国团队的专业力量。今年9月,该片将作为中俄建交75周年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献礼,在中国上映

6月21日至25日,上海国际影视市场亮相上海展览中心。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的核心产业平台,本届市场全方位升级,特别设立“国际专区”,致力于推动中国与全球影视产业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展开交流与合作。

6月23日,俄罗斯影视内容推介会登陆上海国际影视市场,呈现了来自15家俄罗斯顶尖制作公司、发行商及销售代理商的精选作品,涵盖33部动画、剧情片、电视剧与纪录片动画。

《酱园弄》,为什么口碑溃败?

陈可辛的《酱园弄》第一部,问题很多。

先说这个原案件,从詹周氏杀夫案的历史记录来看,她是被清晰地确认为一个长期遭受严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因此她的杀人行为,尽管残忍,也就伴随着显著的减轻罪责情节和公众的同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酱园弄》

而陈可辛在处理这个历史素材时,选择在詹周氏是否真的杀人这一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这种刻意的模糊处理,与历史事实中她最初承认杀人、焦点在对她动机和情境的理解同情相悖。

当然,导演有权根据创作需要重新讲述故事,但这种旨在制造悬念的叙事选择,将观众的关注点,从理解詹周氏的困境和家庭暴力这一系统性问题,转移到简单的「谁是凶手」的谜团上了。

通过悬疑化她是否犯罪,影片无意中削弱了观众对她的同情基础,而这种同情本应根植于她作为历史受害者的身份和绝望的反抗行为。

从《大白鲨》到《让娜·迪尔曼》

导语:大白鲨》(Jaws)与《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这两部影片的片名长度——一部是令人联想到尖牙利齿的简洁标题,另一部则是女性名字与完整地址的组合——本身便说明了一个故事。在这两部于1975年上映的影片之间,整个电影世界横亘其间,形成了一种光谱:一端是侵略性与兴奋感,另一端则是持续性与重复性。

一个以自己的形象重塑了好莱坞,催生了长达五十年夏季大片的浪潮;另一个则挑战了人们对「电影性」的固有认知,如今在最近一次《视与听》杂志的评选中被冠以「影史最伟大的电影」称号。仅凭这两部作品,1975年便足以配得上本期封面标题赋予它的称号——「改变电影历史的一年」。再加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乌斯曼·塞姆班、玛格丽特·杜拉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和阿涅斯·瓦尔达等人的经典作品,理由似乎不言而喻。在本期特刊中,我们将庆祝电影史上的奇迹之年,从档案中精选出具有时代背景的专题文章和访谈,与全新评述一同呈现。享受这场时光之旅吧。

1975年12月,一位加州女孩在《纽约客》杂志上评论《巴里·林登》时,恳请她的同胞从严酷的英国寒冬中归来。「我希望斯坦利·库布里克能回到这个国家,再次且快速地拍摄一部电影,处理现代议题,」宝琳·凯尔写道。「拍些俗气的作品也可以,就当是玩票。」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评这位她曾称之为「斯坦利·奇爱」的导演时,凯尔指责他在18世纪的流浪汉小说中表现出过度的愤世嫉俗和缺乏动力——「一部为艺术史专业学生准备的三个小时的幻灯片展示」——同时,她还对库布里克的爱国主义提出了质疑。她的论点,如果可以称之为论点的话,是说生活和工作在英国让这位布鲁克林出生的投机者与他真实的艺术冲动断绝了联系——成为高尚文学抱负和紧缩的括约肌的受害者。「他的早期作品《杀手》中的电影艺术比《巴里·林登》中强得多,」凯尔尖刻地写道,「而且你看完后不会觉得自己变老了。」

《杀手》

尽管凯尔一直以反智主义的姿态示人,但她实际上是一位精明的辩证家,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主导着电影批评话语,而这种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她对所选立场的忠诚与反对所定义的。1975年,凯尔对《巴里·林登》的蔑视态度,与她对罗伯特·奥特曼的《纳什维尔》所表现出的同样具有表演性——但更具说服力——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收养的6岁女儿,准备了5种方式杀死我

今天的故事再次应了那句老话: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更精彩。

挺多电影开头都标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头一回,我听说有真实事件是“根据电影改编”的。

这个被改编的电影叫《孤儿怨》,挺有名,但是个恐怖片,很多人可能听过没看过。我在这简单讲讲,对看今天故事有帮助——

一对有爱的夫妻,收养了9岁女孩埃丝特。

却不想这个事把整个家庭拉入地狱。埃丝特行为诡异,穿着大人衣服诱惑养父,残忍地把玩伴推下滑梯,让她重伤死亡。当事态逐步升级,所有人都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坏,而是有预谋的恶。

最后,养母高举一份档案,大吼出真相——埃丝特不是孩子,而是一个患有侏儒症、精神病,伪装成9岁的33岁杀人狂。

这部电影2009年上映,但就在3年后,美国一对夫妻把自己8岁的侏儒症养女告上法庭。

这对夫妻拿出一摞证据:医学证明说女孩已经成年;精神科专家诊断女孩有反社会人格倾向;母亲亲眼看见女孩准备了五六种杀人方式,准备杀掉全家。

这事在美国引起广泛讨论,大家纷纷把“恶魔养女”的标签打在女孩身上。

一项项的控诉,都在指向一个事实:电影里的情节,在现实发生了。

2010年,巴内特夫妇接纳了年仅6岁、罹患侏儒症的乌克兰女孩娜塔莉亚,将她领养回家。

这对夫妻的领养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们在养育特殊儿童方面颇有经验,其中妻子更是当地知名的特殊教育专家。他们坚信自己不仅可以给这个女孩温暖的家, 还能让她的心理像正常孩子那样健康。

这种坚信很快就被打破了——

晚上凌晨3点,养母克里斯汀·巴内特从睡梦中惊醒,她看见养女光着脚站在床前,手中的尖刀在月光下发出瘆人的光芒。她问养女:“你拿着刀做什么?”

“我要趁你们睡着时杀了你们!”娜塔莉亚面无表情地说。

两年的领养时间过去,这对教育专家夫妇,走上了法庭,而他们要控诉的对象就是看起来乖巧稚嫩的养女。仿佛过去所有他们掌握的教育手段都失效了,他们不再信任爱与童真,他们指控养女是一个“披着童真外衣的成年杀手”!

他们提到电影《孤儿怨》中的情节,发生在了自己真实的生活里——所谓的6岁养女,实际上是成年人,这些年潜伏在他们家中,试图一个个杀死家庭成员,勾引男主人去到她的身边。

大名鼎鼎的恐怖电影《孤儿怨》剧照

这对夫妻对法院讲述完这一切。最终,经过法院裁决,娜塔莉亚的法律出生年份从2003年修改为1989年。年龄调大了14岁后,娜塔莉亚被确认为成年人。

这起案件随即引发广泛热议,自此娜塔莉亚被贴上了“恶魔养女”的标签。

然而,时间流转至2019年,就在公众以为一切早就尘埃落定之际,“恶魔养女”娜塔莉亚却将巴内特夫妇送上了被告席。她说巴内特夫妇欺骗了公众。

这将本已经平息的事件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到底谁在说谎?真相是什么?

究竟谁才是恶魔呢?

迷雾剧场的六部顶级悬疑剧

1、《平原上的摩西》
像一部400分钟的电影,像一部文艺片而非悬疑片,像是我们从小走出的那个时代,里面有自己/身边某人清晰的影子。给“同在”加上一个“永远”,就如同将湖水分开,而我日日夜夜身处的平原上,却写满了误解、束缚、遗憾、错过和放不下……

2、《无证之罪》
阴冷的绥河,昏暗的街道,雾蒙蒙的空气,猜不透的人心,加上应景的片尾曲,很难不让观众融入其中。 无论是人物设定、剧情递进、故事反转都称得上创意十足,假如是真人真事改编的,那可称得上是中国版的《冰血暴》。

3、《尘封十三载》
喜欢案子以外的镜头语言,是一部特别好的群像戏。前三四集除了节奏缓慢了一点儿没啥问题,不过反而有种徐徐道来的意味,后面渐入佳境。1997年和2010的切换陈述对比,很有意义。有家常菜的那种一缕烟火,落实到小人物们气定神闲的一举一动,看得出有好好说故事。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