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导演双周的银幕上,《恩佐》如同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清风,以酷儿金棕榈提名的光环,勾勒出少年成长中最本真的挣扎与渴望。这部承载着两位导演心血的作品,既是罗伦康堤未竟的艺术遗愿,也是罗宾金比路用镜头完成的温柔接力,最终将青春期的混沌、反叛与欲望,酿成一首飘荡在阳光下的天鹅之歌。
影片的核心魅力,在于对少年艾素反叛姿态的细腻刻画。十六岁的年纪,如同未定型的黏土,艾素对父母安于现状的中产生活嗤之以鼻,对哥哥趋之若鹜的名校之路冷眼旁观。在他眼中,那些被世俗定义的 “成功” 充满虚伪与束缚,而砌砖建墙的体力劳动,却能带来最踏实的存在感 —— 汗水浸透衣衫的黏腻、砖块碰撞的厚重声响、指尖触碰到粗糙墙面的颗粒感,这些原始而直接的感官体验,成为他对抗虚无的武器。这种对 “非标准人生” 的选择,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少年在迷茫中对 “自我” 的本能探寻,正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建筑工地,既是物理空间的搭建,也是精神世界的建构。
同性欲望的表达,在影片中呈现出罕见的纯粹与克制。乌克兰工友结实的肉体、阳光下流转的汗珠、不经意间流露的温柔,成为点燃艾素原始欲望的火种。导演没有用激烈的戏剧冲突渲染这段情感,而是通过大量细节传递悸动:劳作间隙的眼神交汇、休息时共享的一瓶水、并肩站立时手臂的偶然触碰,这些碎片化的瞬间,如同夏日午后的光斑,朦胧却灼热。这种表达剥离了同性题材常见的悲情叙事或冲突张力,回归到欲望最本真的模样 —— 无关标签,无关世俗,只是少年对美好与温暖的本能向往。这种克制,让情感更具穿透力,也让影片的人文关怀愈发深沉。
两位导演的风格碰撞,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质感。罗伦康堤作为《课室风云》的金棕榈得主,擅长用纪实镜头捕捉现实肌理,影片中对建筑工地劳作场景的细致刻画、对中产家庭日常的真实还原,都延续了他的纪实美学;而罗宾金比路则以《心动 120》的细腻笔触闻名,他对少年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对情感氛围的诗意营造,为影片注入了温柔的底色。两种风格并非割裂,而是在碰撞中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纪实镜头让情感有了扎根的土壤,诗意表达让现实有了升华的空间。这种叠加,让影片既有着现实主义的重量,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轻盈,恰如艾素的人生 —— 在现实的泥沼中,依然渴望青空的自由。
影片的结尾,艾素站在自己参与建造的墙体前,望着远方的天空,眼神中褪去了最初的迷茫,多了几分坚定。他或许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部影片,既是对一位导演的告别,也是对所有少年的致敬 —— 致敬他们的反叛与挣扎,致敬他们的纯粹与勇敢,致敬他们在混沌中寻找自我的每一步。正如青空下挥发的汗水与欲望,《恩佐》用温柔的镜头告诉我们:成长不必急于求成,自我不必被定义,所有的迷茫与悸动,都是人生最珍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