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 22 日将成为惊悚片影迷的狂欢日 —— 经典 IP 续作《死神来了 6:血脉诅咒》与朗・霍华德执导的《伊甸》同时定档,两部风格迥异的 R 级作品将展开正面交锋。这场对决不仅是新老恐怖美学的碰撞,更折射出类型片观众的两种心理诉求:对宿命论的恐惧与对人性黑暗的好奇。
《死神来了 6》的回归堪称系列巅峰。这部暌违 14 年的续作 5 月北美上映时,以 5160 万美元首周末票房刷新系列纪录,烂番茄 93% 的新鲜度更打破前作口碑天花板。影片延续 “死亡连锁” 核心设定,首次引入 “血脉诅咒” 概念:大学生斯蒂芬妮发现 1960 年代塔楼倒塌事故的幸存者后代仍被死神追杀,纹身艺术家被风扇铁链拖拽入火海的预告片段,将系列标志性的 “日常物恐怖” 推向新高度。乔・沃茨担任制片人的团队既保留了 “180 航班” 等经典符号,又通过跨代际叙事赋予宿命论新解读,被外媒称为 “《遗传厄运》式的家族恐怖史诗”。
朗・霍华德的《伊甸》则以全明星阵容演绎人性实验。改编自 1930 年代加拉帕戈斯真实事件,裘德・洛、安娜・德・阿玛斯等主演在荒岛上构建的 “乌托邦”,最终沦为资源掠夺与权力倾轧的修罗场。影片将黑色喜剧与生存惊悚融合,西德妮・斯威尼的荒岛分娩戏与凡妮莎・柯比的权力游戏形成强烈反差,汉斯・季默的配乐更放大了文明崩塌时的心理压迫感。多伦多电影节展映时,其 “《蝇王》遇上《寄生虫》” 的残酷隐喻引发热议,R 级尺度下的人性剖析或将吸引高知观众群体。
两部影片的同日竞技构成有趣对照:《死神来了 6》用机械降神般的死亡设计满足观众对 “不可抗恐惧” 的迷恋,《伊甸》则剥离超自然元素,暴露人类社会的自毁基因。这种差异从制作班底可见一斑:前者由《怪胎》导演延续系列血腥美学,后者则是奥斯卡得主对惊悚类型的作者化探索。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同步北美的上映机会尤为难得 —— 特别是《死神来了》系列首次登陆大银幕,其未删减版本的悬念更让影迷翘首以盼。
当 8 月 22 日的影院灯光熄灭,观众将同时面对两个惊悚命题:是屈服于宿命的精密齿轮,还是在人性荒原上自相残杀?这场类型片盛宴,或许会重新定义观众对恐惧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