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许多人将这次《聊斋:兰若寺》的失败,归结于追光传统的“剧本老大难”问题,这当然有一定道理。目前本作豆瓣评分为6.7,在追光十部长片中仅高于其“成名”前的《猫与桃花源》(2018)。既然影片的动画技术和视觉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强项,问题自然“又”是出在剧本上。

但是,《聊斋:兰若寺》的剧本问题,和追光以前“讲不好一个完整故事”的剧本问题,其实还不太一样。

这是典型的拼盘/集锦/篇章式电影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聊斋:兰若寺》的共六个故事中,平心而论,是有好故事的。但由于“木桶效应”这一多数观众心里的习惯性标准,某些平庸老套的故事的存在,使得影片整体很难收获全盘赞美。

《崂山道士》是院线少见的毛毡动画,用稚拙可爱的画风,讲述了一个“不要浮躁虚荣”的道德劝谕故事。同时,这种形式的制作极其耗费人力物力,也充分展现了追光的技术水准。

但对于某些观众来说,这个曾经被上美影以木偶动画形式演绎过、又曾见诸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的故事,还是有些不够新鲜,对“悍妻”一角的呈现,放在这个时代也不讨喜——至少,《崂山道士》的故事不会是整部电影的加分项。

《莲花公主》将原作中的书生窦旭和莲花公主都从青年改为幼童年纪,走的是童真童趣的路线。这段用主流3D画风结合水彩式的晕染手法,表现民族美学色彩浓厚的场景和精怪造型,缤纷绚烂,在视觉美感上无可挑剔。

但对于某些观众来说,这段当然又有些低幼了。

而有过很多翻拍版本的《聂小倩》,在这部里大胆把时代背景变成了风雨飘摇的民国,场景和人物也民国风、“蒸汽朋克”化了,影片甚至让燕赤霞使用枪械降妖……

按理说,这样“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本该有些新鲜感。但实际上,影片的“革新”只体现在皮囊,相比经典的《倩女幽魂》版本,这个民国版的故事进程和人物关系都基本不变,并且宁采臣携聂小倩归家的结局,也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没多大关系。

没升华,没深度,就是简单的换皮而已。这样貌似颠覆、实则保守的改编,还不如老老实实还原经典版本。

相比于同名真人商业电影的浪漫化改编,《聊斋:兰若寺》中的《画皮》情节高度还原原著,没有浪漫,只有恐怖、恶心、猎奇,冷酷地呈现了古代社会夫妻纲常的腐朽。影片唯一的重要改编,是在结尾点出了妻子对丈夫和婚姻制度的心灰意冷,使女性主义表达更为主动、有力。

同时,这段动画采用了冷峻凄艳的宋画工笔风格,并融入了某些实验动画的运动思维,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可以说,《画皮》这部分,就是《聊斋:兰若寺》的最佳一章。

至于最后的《鲁公女》篇章,走的就是青年男女人鬼情的浪漫路线了。影片将原著中性情“疏狂不羁”的张生性格软化,去掉了他在鲁公女投胎后和别人结过婚的设定,并将鲁公女的性格也现代化了,或许有些观众会被这段故事感动,但这个片段活脱脱就是古偶观感,显然也算不上什么能让人叹服的艺术杰作。

更何况,张生的人设乃至面孔,都和《白蛇:浮生》里的许仙太过相似,这种“模型复用”的既视感,同样难让人给出多高的评价。

最后,以蒲松龄和井下精怪为主角的《井下故事》,其实就是个引出其他故事的串场,不是主体,但自身也确实没什么嚼头可言,就是单薄。

各自梳理下来,结合豆瓣短评区前排的主流意见,《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鲁公女》都是有褒有贬,其中《聂小倩》的巧思最少、剧本最无趣,比较拉低观感。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