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和科波拉的《窃听大阴谋》是影史上的两部经典电影,前不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同时展映。两部电影都源于科塔萨尔《魔鬼涎》这一蓝本。笔者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着眼,探讨一个灵感原型是如何在不同的处理中演变,最终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但又彼此互文的经典。

作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里奥·科塔萨尔的知名度大概比不过拿过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和略萨。他的作品在国内得到系统性地译介和出版,也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不过,但凡读过科塔萨尔的小说,一定会对其中那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和极富趣味的日常观察印象深刻。正是他的短篇小说《南方高速》点燃了莫言等一众华语作家最初的写作热情,并且跨越了艺术的媒介局限,启发了戈达尔上世纪60年代最为叛逆的电影《周末》。

科塔萨尔与电影的渊源不止于此,他的另一篇小说《魔鬼涎》(与《南方高速》收录于同一部短篇集)还是两部非常有名的经典电影的蓝本,这两部作品分别出自两位在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电影作者之手,更有甚者,它们均摘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桂冠。它们分别是: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和科波拉的《窃听大阴谋》。

收录有《魔鬼涎》的“科塔萨尔短篇小说全集Ⅱ”《南方高速》

在讨论这两部电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科塔萨尔的原作是什么样的。虽然顶着这么一个奇怪的标题,但这篇小说实际上以摄影为主题:“魔鬼涎”,又称“圣母线”,意指幼蛛在暮春或初秋时节吐出的蛛丝,它们极为细小轻柔,在风中飘荡,一如摄影这种媒介本身的虚幻又不可捉摸的本质。小说本身的笔法和叙事同样游离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讲述了一位名叫罗伯特·米歇尔的翻译家兼摄影师某一天外出拍摄,在巴黎塞纳河畔圣路易岛尽头被一对不相称的“情侣”所吸引:一位年长的金发女人和一个略显惊恐的少年。

他拍下照片,却打断了二人之间的相处,少年趁机逃离。回到家中,米歇尔将这张照片放大并挂在墙上,他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位金发女人正在引诱或胁迫少年加入一场情色交易,而照片背景中一辆车里看报纸的男人是某种同谋或幕后黑手。随着想象逐渐深入,在某一刻,照片的静态图像忽然“活”了过来,如同电影银幕一样开始播放,而米歇尔本人也似乎重新回到了现场,见证阴谋与受害在他面前再次上演。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