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名叫林奕含的天才少女自杀身亡。

她的文学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再次进入观众视野。

少女被引诱、猥亵、侵犯的社会议题,开始不绝于耳。

很多观众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时候该从根源上解决了。

而最近,一部法国的新片,引起了番茄君的注意,片名就两个字——《同意》

看完后才发现,这,不就是法国版房思琪的故事。

01、

《同意》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

女主名叫瓦妮莎,是个14岁的花季少女。同时,她也是个热爱文学、敏感内向的女孩,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中。

在一次文学活动上,瓦妮莎遇到了当时已经50多岁的作家加布里埃尔

这位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以其文学素养和所谓的“浪漫主义”为诱饵,逐步渗透进这个懵懂少女的内心世界。

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写作才华甚至是文学本身作为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情书和对话,一步步将这个纯真少女带入了扭曲的深渊。

当瓦妮莎意识到自己陷入危险处境时,已经为时已晚。

电影最令人震撼的,不仅是事件本身的残酷,更在于它揭示了施害者如何巧妙地将犯罪行为包装成“爱情”。

因为是作家,加布里埃尔善用优美的辞藻、浪漫的情书和所谓的“艺术自由”,这些原本高雅的东西,在他那里成了美化罪行的工具。

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追求艺术与爱情自由的浪漫主义者,而这种包装不仅欺骗了瓦妮莎,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

他甚至恬不知耻地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书写这段经历,将犯罪美化成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而导演瓦内萨·菲尔霍以冷静而犀利的镜头语言,无情揭露了这种“美化”背后的丑陋本质。

导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营造,让观众深入理解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影片并没有过分渲染暴力场景,而是通过暗示性的画面和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和精神控制的可怕。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让观众能够更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本质。

影片上映后,在法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上映第二周票房增长40%,说明这部作品触动了不少观众。

大家在瓦妮莎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共鸣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和讨论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撕开了法国社会所谓的“浪漫”、“艺术自由”的遮羞布。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名回忆录,而这本书最终推动了法国将性同意年龄定为15岁的立法,任何成年人与15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都将被视为犯罪。

立法的改变,也标志着法国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部看似尺度达“B级片”的文艺片,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看完电影,能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从观众的角度,不仅看到了犯罪行为本身的恶劣,更看到了整个社会在面对这类事件时的集体沉默与纵容。

家长的疏忽、教育系统的漠视、社会舆论的偏差,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罪恶滋生的温床。

瓦妮莎的母亲虽然察觉到了异常,却没有采取坚决的行动。

学校和其他成年人即使发现端倪,也选择了沉默,这种社会性的失职,让瓦妮莎在伤害面前,变得更加无助。

同时,影片也深刻展现了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的困境。

当瓦妮莎试图向周围人暗示她的处境时,却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她的求救信号被误读或忽视,这种无助感的刻画,让人深刻体会到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同意”这个概念是多么脆弱和可笑。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