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卢弗饰演的加布里埃尔,则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捕食者的双面性。

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与内里的邪恶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表演不仅真实可信,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强大的感染力。

其实,在80年代的法国,这种事比比皆是。这跟社会背景有关,也跟知识分子圈层的氛围、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都有着无比巨大的关联。

电影中此类元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帮助观众理解了这类悲剧发生的社会土壤。

整体而言,《同意》在艺术表达上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不回避题材的严肃性,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既展现了事件的残酷,又保持了艺术的克制与优雅。

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影片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其核心主题,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03、

其实,看《同意》的时候,番茄君脑子里想的,一直都是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瓦妮莎,不就是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时空的房思琪么?

这种相似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的相似性上,更体现在受害者的心理轨迹和社会反应的模式上。

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性,揭示了这类悲剧背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了“文学”在侵害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在《同意》中,加布里埃尔利用其作家身份和文学素养诱骗瓦妮莎,用华丽的辞藻包装罪恶;在《房思琪》中,李国华同样利用其语文教师的身份和文学知识控制思琪,以文学为名行摧残之实。

文学本应是滋养心灵的养料,却被扭曲成了精神控制的工具。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扭曲不仅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两个故事中的受害者都深爱文学,却最终被她们所爱的东西所伤害,这种讽刺性,体现了加害者对受害者精神世界的彻底摧毁。

相似的是,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的困境。瓦妮莎和房思琪都试图用各种方式暗示自己的处境,却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在《同意》中,瓦妮莎的母亲虽然察觉到了异常,但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生活中,她经常更换男伴,也给瓦妮莎做了十分负面的示范。

在《房思琪》中,当思琪试图向母亲暗示时,却得到了更加不可理喻的评价。

这种求助的失败不仅来自于加害者的威胁和控制,更来自于整个社会的漠视和误解。

两个故事都展示了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如何加剧受害者痛苦的过程。

也正因如此,此类事件虽然有反抗的声音,但最终,都会指向残酷且现实的结局。

《同意》中,瓦妮莎最终通过写作寻找到了发声的途径。

而林奕含则用其唯一的作品完成了对真相的揭露,但她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两种不同的结局都令人深思,一个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一个带着真相永远离开。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受害者的态度和支持程度的反映。

《同意》通过电影语言展现受害者的内心世界,而《房思琪》则通过优美而痛楚的文字传达深重的伤痛。

两部作品都将焦点放在受害者的心理变化上,而不是简单地描述事件本身。

这也让同样性质的两个故事,意义远远超出个案的范畴。

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症结,那就是在各种形式的侵害中,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始终是核心问题。而加害者们都善于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这提醒我们在反思和预防类似悲剧时,必须警惕权力的滥用。

在当下这个时代,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事情发生在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但正因为有这些勇敢发声的姑娘,有这些揭开伤疤诉说真相的花季灵魂,此类事件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

自始至终,沉默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面对真相,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而且,这种改变,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遇到类似的事情,先发出声音,才能打破沉默的共谋,才能创造正义的社会环境。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