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累及“蛟龙”。
回望2025年中国电影新春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除了笑点反转、特效拉满,内容深度温度更值称道。其延续了《哪吒1》“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告诉更多处于困惑期的人们,人生总会有答案,只需我们用心去寻找。特别是最后诀别时刻,殷夫人无条件接纳哪吒,用爱重塑魔童,引发新一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共鸣反思。
有风光者就有失落者。比如电影《长津湖》主控方,博纳影业同期推出的《红海行动》续作《蛟龙行动》就实在差强人意些,截止2月10日晚18时,《蛟龙行动》累计票房为3.55亿。《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83.66亿元,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亚洲电影。第二至五名分别为《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为28.38亿、11.10亿元、6.50亿、6.26亿元。《蛟龙行动》处于垫底位置。较2018年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堪称拉胯。
或受票房遇冷影响,2月5日,A股节后交易首日博纳影业一字跌停。2月6日再度大幅下跌,盘中最大跌超8%,收盘报收5.08元下跌5.22%。截止2月10日股价5.34元,市值73.40亿元。
大制作+大IP却票房惨淡
于冬为“蛟龙”鸣不平
不满情绪是有逻辑的。
遥望《红海行动》,作为2018年春节档冠军狂揽超36亿元票房。头顶续集光环,《蛟龙行动》自然被寄厚望。据经济观察报消息,其总投资高达10亿元,是“前任”《红海行动》的5倍。
大制作+大IP,想来影片不火都难。在《蛟龙行动》首映礼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曾豪言,“未来5年内,都不会有这么大制作的电影,包括今天的好莱坞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制作成本去做这样一部超级大片。”如果首日票房超过17亿元,春节档就稳了。
从博纳影业披露信息看,为了拍摄《蛟龙行动》,片方1:1打造了120米长的“龙鲸号”潜艇,仅这一拍摄模型,就耗资高达8000万元。
然而,市场反馈浇了一盆冷水。按2月10日晚18时3.55总票房计算,按照制片方约40%的分账标准,目前博纳影业在内的投资方仅能收回约1.28亿元投资。业内预计,如无大的市场变动,其最终票房较难破5亿元。这也意味着博纳影业与一众投资方或将面临约8亿元损失。
巨额投入票房却平平,于冬自然意难平于2月1日在朋友圈发文控诉《蛟龙行动》在豆瓣被恶意打一星,遭遇有组织“黑水”。表示将与黑粉斗争到底,声明《蛟龙行动》绝不撤档。同时在不同场合发声,呼吁院线能给影片更多排片,以为票房争取更多可能。
贺岁片撤档,在电影圈内不是新鲜事。如2024年春节档,便有《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等因票房压力选择撤档。只是即便重新上映也难获改观。以《红毯先生》为例,2024年春节档期上映8天的累计票房8221万,而重新上映6天票房仅806万元。再如2023年春节档撤档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一天便撤档,重新上映首日票房只有820万元。
由此来看,于冬坚定不撤档的做法,除了传递出品方信心、底气,也或有不得不为的考量。既然最终投资亏损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亏多亏少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毕竟这关乎脸面及内外信心。
三年累亏超12亿元
审美疲劳与转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