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见皮相,更见骨相。
同样,好电影自己会说话。《蛟龙行动》票房滑铁卢,除了《哪吒2》爆品吸虹,更多还需从自身角度寻找失利原因。
首先要承认的是,博纳影业擅长打造大片,有爆品高光时刻,比如“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拥有“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胜利三部曲”,其中《长津湖》便是“胜利三部曲”典型代表。2021年上映以57.75亿元票房成为《哪吒2》之前的票房冠军。
受此大卖影响,2021年博纳营收达31.24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3.56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长津湖》贡献10.14亿元,占比69.77%。该片毛利达9.18亿元。
整体盘点来看,依靠三个系列,博纳影业取得约225.65亿元的总票房成绩,着实吃到了主旋律电影的消费红利。只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加码,也让单一发展路线的弊端逐渐显现。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相比普通商业大片,主旋律电影的剧情设计、人物塑造容易让观众感到“从头到尾,一切尽在不言中”。缺乏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无法引发观众太多讨论、进而影响流量。以《哪吒2》为例,预售过程并不出众,毕竟哪咤闹海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正因这种低预期与电影实际剧情设定形成鲜明反差,让其一上映便在抖音等社交平台讨论热度高涨。这给《蛟龙行动》及后续相似题材影片留下一个考题,即如何在限定剧情、人物设定下,用特色创新引发观众共鸣、防止审美疲劳。
不算多苛求,《长津湖》之后,博纳影视2022年—2023年相继推出了《爆裂点》《刀尖》《无名》《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多元影片,但票房多表现平平。多题材布局转型遇阻,也导致业绩渐显颓态。
2025年1月22日,博纳影业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亏损6.37亿元至8.81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53亿元,同比扩大15.2%~59.3%。扣非净利亏损7.48亿元至9.8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7.43亿元,同比扩大0.7%~33.1%。
拉长周期看,自2022年8月回归A股以来,博纳影业一直深陷亏损泥沼。2022年-2023年,净利分别为-0.76亿元、-5.53亿元。叠加上述预亏,三年预计总亏损超12亿元。公司股价也从上市以来15.23元高点一路下跌至2月10日收盘的5.34元,累计跌幅超60%。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面虽然拥有货币资金17.16亿元,但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3.42亿元,2023年同期为8.81亿元,同比下降61.2%。截至9月30日,总负债87.21亿元,资产负债率60.0%。其中,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20.14亿元,约占流动负债47.9%。
2025年1月24日,博纳影业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浙江博纳拟向上海亭东借款不超4000万元用于业务发展需要。此番借款后,博纳向关联方上海亭东借款累计金额达7000万元。因实控人于冬在上海亭东担任董事,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背负上述压力背景下,此番《蛟龙行动》票房意外“塌房”自然不是好消息,将带来多少资金链压力值得审视。
未来能否恢复经营性造血能力、摆脱亏损泥潭?主要还看储备项目的“爆款”潜力。
据博纳影业披露,目前谍战/年代电影《克什米尔公主号》、大型史诗电影《四渡》被视为重要的储备大片,两部主旋律题材影片分别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开机。能否一扫《蛟龙行动》低迷阴云,除了看市场环境,还需自身从剧情、演员等方面多下功夫。
股东减持、高管变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