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成飞新飞机最大的谜团是在动力系统上,也就是所谓的三发动机的问题。最开始的时候,我对三发这个说法是不相信的,因为按常规来说双发是够用的。
俄罗斯的苏-34,45吨,用的是两台AL-31M1,早年间美国的SR-71“黑鸟”78吨重,用的两台J58发动机,单台的最大推力也不过是将近15000公斤,而人家却能够飞出“双三”的指标来。凭什么我们双发推力就不够用了呢?而且三发的布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系统变复杂了,油耗可能会增高,而且多出一台发动机要占一大块空间。
我曾经说过,这架飞机的弹仓最大长度有可能达到飞机全长的三分之二,当时做这个估测就是没有考虑到中间还有第三台发动机,把第三台发动机所占的空间给了弹仓了,但是现在看说三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有一些模糊的照片似乎在印证着三发动机这个说法。
当然最初的时候,我们看到飞机的背部就是有一个明显的进气口的,所以到目前为止,三发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地加大,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搞一个三发动机呢?
我看有人说为了追求超音速巡航和高空高速,听上去有一些道理。因为照片上可以看到,飞机的座舱十分的低矮,同时机腹下的两个进气道采用了加莱特进气道,这明显都是追求高空高速的路子,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仍然抱很大的怀疑。
所谓的高空高速究竟有多大意义?毕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为现在大家讲到的高空高速,不过是“双三”,也就是三马赫,三万米。而且这个“双三”基本上都是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限,实际飞起来,我看基本上没人敢把“双三”作为巡航速度和巡航高度的。这样一来
这个高空高速的实战的意义就有限了,相对他所付出的代价好像又产生了新矛盾了。
一直到后来我看到有人讲,不是“双三”是“三三”,又增加了一个作战半径3000公里,这个作战半径3000公里,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找到了追求高空高速的理由,那就是追求高空高速,不是为了高空高速,而是为了大航程。
按传统的思路要取得大航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装油,要么就是降低发动机的油耗,但是这两条路都是有限的,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其实老一辈的军迷应该都记得,飞机的作战半径按照不同的飞行剖面,它是不一样的,按高高高剖面飞行和按高低高剖面飞行,作战半径要差不少。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F-16战斗机高低高的飞行剖面,作战半径925公里,如果是低低低的飞行剖面,作战半径只有550公里,差了三分之一还要多。现在对于成飞这个新机,高度隐身了而且近乎于全向隐身,已经没有必要再使用低空飞行的方式来躲过对方的雷达了,完全可以大摇大摆的全程高空飞行,而高空飞行,飞得越高,空气越稀薄,阻力越小,相对来说就越省油,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