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当讲述戈达尔拍摄《精疲力尽》的新片《新浪潮》落幕,黑暗中亮起的灯光总会引出一串沉甸甸的追问:电影为何而存在?创作自由的边界在哪里?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行业规则,究竟是灯塔还是枷锁?幸运的是,戈达尔在《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中早已留下答案,这部收录其学院讲座的著作,恰似一把解剖刀,剖开了电影业僵化的肌理。

          这位法国新浪潮的奠基者,在第六段航程《弄错了》中的表述堪称石破天惊:“在拍摄中使用剧本不仅非必要,还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并非叛逆者的狂言,而是源于对创作本质的深刻洞察。好莱坞构建的“工业神话”中,剧本是不可动摇的蓝图,分镜表是精确的施工指南,却没人察觉这种标准化生产正在扼杀影像的生命力。戈达尔以自身实践佐证:《精疲力尽》中即兴的跳接、演员打破第四面墙的对话,正是挣脱剧本桎梏后的灵光乍现,最终成就了影史经典。

          剧本神话只是电影业诸多虚妄教条的缩影。从“三幕式结构”的叙事铁律到“黄金分割”的构图准则,一代代电影人在这些“安全规则”中打转,让本该最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形式,沦为重复复制的工业产品。戈达尔尖锐地指出,这种僵化源于对“电影神性”的盲目崇拜——当创作者将技术规范等同于艺术本质,电影便从“反映生活的镜子”变成了“隔绝现实的象牙塔”,这正是他所言“水泥地不宜种花”的深意。

          在戈达尔眼中,好电影从来不是温室里的盆栽,而是扎根生活的野草。他在讲座中回溯《小兵》《中国姑娘》的创作,强调小成本制作的优势正在于“摆脱束缚的自由”。没有庞大的制片团队指手画脚,没有既定的叙事框架限制想象,创作者才能像考古学家般挖掘现实的肌理,用“软蒙太奇”等创新手法,让影像成为“改变世界的传单”。这种将电影拉下神坛的主张,本质上是呼唤艺术对生活的回归。

          戈达尔的思考从未局限于创作技巧,更延伸至电影的社会价值。他批判好莱坞“资产阶级美学”的虚伪,主张电影应兼具艺术性与批判性。在《电影的七段航程》中,他以考古学视角重审电影史,认为镜头运动的背后藏着社会变迁的“地质结构”。这种认知让他的自由观超越了形式创新,成为一种精神立场——拍电影的自由,意味着有勇气用影像直面真实,用艺术介入现实。

          今天的电影人仍需聆听戈达尔的警示。当流量数据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当IP改编占据银幕主流,我们更要记得他的告诫:电影的肥沃土壤不在制片厂的恒温车间,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在创作者跳动的心脏里。打破规则不是目的,让电影重新成为“鲜活的创造”才是初心。

          戈达尔用一生的实践证明,拍电影的终极答案不在教科书里,而在对自由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中。当我们放下对教条的执念,让影像重返生活的肥沃土壤,电影必将如野草般蓬勃生长,这便是这位影像革新者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