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国产文艺片集体遇冷的11月院线,毕赣执导的《狂野时代》以1.2亿预售票房和32%首日排片逆势突围,成为档期内最受关注的黑马。但这份亮眼成绩背后,影片官微评论区却呈现奇特景观——少有路人祝福,满是“千纸鹤”的营销“指令”:“蹭金鸡热度剪千玺获奖片段”“给角色混剪投抖+”,直白催促片方放下艺术身段拥抱流量逻辑。而片方的沉默坚守,实则藏着艺术电影在市场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粉丝的急切并非无的放矢。作为新晋金鸡奖最年轻影帝,易烊千玺已达成“主演8部电影预售全破亿”的纪录,其“一人分饰五角”的突破性表演,正是影片预售飘红的核心驱动力。在粉丝眼中,将流量价值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毕赣的艺术光环反而成了“流量转化障碍”。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商业传播逻辑与艺术创作逻辑的碰撞。

           片方的“不听劝”,源于毕赣曾栽过的惨痛跟头。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将晦涩艺术片包装成“跨年夜浪漫约会片”,虽收割首日票房,却因观众期待错位引发口碑崩盘,次日票房暴跌85%,成为影史著名的营销反面教材。这份教训让《狂野时代》团队格外清醒:艺术电影的生命力始于真诚,终于口碑。因此影片发行通知明确标注“艺术电影”属性,官微聚焦戛纳评审团特别奖荣誉与“重构复杂自我”的创作理念,拒绝过度商业化包装。

           这种“不妥协”并非对流量的否定,而是对平衡的精准把握。影片巧妙实现“粉丝+影迷”的双轮驱动:易烊千玺的号召力打开大众市场入口,毕赣的艺术探索与戛纳奖项背书则留住核心影迷。舒淇、赵又廷等实力派加盟,进一步弥合了流量与质感的鸿沟。数据印证了策略有效性:影片48.9%票房来自特效厅,2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六成,既延续了文艺片的品质调性,又突破了受众圈层。

           争议的核心,在于艺术电影是否该向流量妥协。《狂野时代》给出的答案是“借力而非依附”。它不回避流量价值——易烊千玺的角色海报始终占据宣发核心;更不放弃艺术追求,160分钟的六识篇章、德国表现主义视觉风格与密集电影史致敬,完整保留了毕赣“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标志性表达。正如李安评价,这是“追梦导演与追梦演员的结合”,流量成为艺术传播的桥梁而非终点。

           在文艺片普遍惨淡的当下,《狂野时代》的探索极具意义。它证明艺术电影无需在“曲高和寡”与“媚俗出圈”间二选一。粉丝眼中的“又当又立”,实则是对艺术底线的坚守与商业规律的尊重。当影片结尾“迷魂者”带着电影的基因踏上轮回,这份“不迎合”恰是对电影本质的回归。毕竟,能让观众走出影院后仍在梦中延续的“第七个篇章”,才是艺术电影最动人的流量。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