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犯罪的紧张遇上喜剧的荒诞,马来西亚电影《笨贼》在金鸡国际影展的银幕上构建出独特的叙事张力。11月12日,这部融合多重类型元素的作品正式亮相,主演库本·马哈德万与中国观众的近距离交流,让这部东南亚影片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创作坚守被更多人知晓。![]()
《笨贼》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危机:一位印度裔毒贩丢失货物后,为偿还债务不得不与好友及陌生路人组成临时团伙,在筹钱的道路上从抢劫计划滑向绑架深渊。影片巧妙地将犯罪片的节奏、惊悚片的悬疑与喜剧片的反差感交织,当主角在失控的犯罪之旅中陷入幻觉与自我怀疑,银幕上的荒诞情节便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这不仅是一场闹剧,更是对边缘群体生存困境的隐喻。这种类型融合的尝试,让影片在金鸡影展的众多作品中显得格外鲜活。
映后交流中,库本·马哈德万的分享揭开了影片创作的深层动因。作为马来西亚影视圈的重要参与者,他深知印度裔社群在创作中面临的无形枷锁——刻板的角色定位、单一的叙事模式,长期限制着族群题材的表达。而导演尚杰·佩鲁马尔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笨贼》中混乱却真实的人物群像,正是对这种创作桎梏的公然反叛。马哈德万回忆,从导演2015年的处女作《Jagat》中担任助理导演,到连续三部作品以演员身份合作,他见证着导演在艺术探索上的坚定,这种信任也让他甘愿为角色突破自我——即便滴酒不沾,也能精准诠释酒鬼的状态,为角色染发改型更不在话下。
这种创作坚守,在马来西亚泰米尔语电影的艰难生态中更显珍贵。马哈德万坦言,面对预算雄厚、影响力巨大的宝莱坞电影,本土泰米尔语电影始终在夹缝中求生。资金有限、市场狭小、人才流失,这些问题像无形的网,制约着行业发展。但佩鲁马尔导演的作品却开辟出独特路径:在影片中融入泰米尔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用多元文化视角打破族群边界,这种包容性不仅让本土观众产生共鸣,更让影片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潜力。![]()
《笨贼》在金鸡影展的亮相,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对话。当中国观众为影片中的黑色幽默会心一笑,为角色的命运起伏揪心时,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已被情感共鸣打破。马哈德万在交流中多次提到,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看到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真实面貌,而《笨贼》正是承载这份期待的载体——它用看似笨拙的故事,讲述着关于生存与尊严的严肃命题;用类型化的表达,包裹着文化突围的深层思考。
随着映后掌声渐息,《笨贼》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新奇的观影体验,更是对小众电影创作的启示:真正有力量的作品,既能扎根本土文化土壤,又能突破地域与类型的边界。当库本·马哈德万带着影片的温度与创作的赤诚与观众告别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来自马来西亚的”笨贼”故事,终将在更多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