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四个月前,张雪峰含泪宣布停播时那句 “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曾让无数关注高考志愿填报的家长和学生揪心。彼时我在文章中直言,他对建筑学专业的判断存在偏差,更劝他趁着舆情暂缓 “急流勇退”,可惜这句规劝最终没能被采纳。如今其社交媒体账号被禁止关注,恰如当初预言般一语成谶,而他错失机会的背后,藏着多重值得深思的原因。
首先,对流量红利的过度依赖,让他难以割舍眼前热度。在教育咨询领域,张雪峰凭借犀利直白的风格迅速出圈,从普通讲师蜕变为坐拥千万粉丝的 “高考志愿指导顶流”。流量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商业收益 —— 线上课程、付费咨询、合作推广等业务源源不断,更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行业话语权。当停播引发的舆情稍有缓和,他或许看到粉丝依旧热情、商业合作并未中断,便误以为 “风头已过”,忽视了此前争议埋下的隐患。在流量变现的惯性思维里,“退” 意味着放弃既得利益,这种对短期收益的执念,让他难以做出长远的取舍。
其次,对自身言论风险的认知不足,低估了行业监管力度。张雪峰的走红,源于他用 “接地气” 的语言解读专业选择,但若缺乏对不同专业行业前景、就业趋势的严谨调研,很容易出现片面化、绝对化的表述。此前关于建筑学专业的争议,已暴露出他言论中的漏洞,可他并未借此机会调整内容逻辑、完善专业认知,反而继续以 “权威” 姿态输出观点。随着教育领域对志愿填报指导的监管不断加强,对信息准确性、专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这种忽视风险的态度,最终让他失去了缓冲的机会。
最后,“网红化” 的身份定位,让他陷入了 “人设维持” 的困境。长期活跃在镜头前,张雪峰早已形成了 “敢说真话、为学生着想” 的人设,这种人设既是他吸引粉丝的核心,也成了束缚他的枷锁。当舆情出现时,“急流勇退” 可能会被解读为 “心虚”“人设崩塌”,出于维持人设、稳定粉丝群体的考虑,他选择继续活跃在公众视野中。却不知,真正能留住观众的,从来不是虚假的人设,而是经得起推敲的专业能力和对信息的敬畏之心。
从含泪停播到账号被禁,四个月的时间里,张雪峰错失的不仅是 “急流勇退” 的机会,更是一次完善自我、回归专业的契机。这一事件也为所有教育领域的 “网红” 敲响警钟:流量终有尽头,唯有专业性和责任感,才能走得长远。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