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儿媳一句“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无风不起浪”,非但没能平息舆论,反而让90岁高龄相声名家的晚年争议愈发喧嚣。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位耄耋老人的晚年生活,成了亲情与利益交织的镜像,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杨少华的处境早已不是秘密:90岁的年纪本应颐养天年,却要每天拍摄数个视频,为儿子70多万粉丝的账号维系流量。内行人都清楚,短视频拍摄绝非镜头前的轻松亮相,反复NG、场景切换、情绪调动,每一个环节都耗费体力与精力,这对步履蹒跚的老人而言,无疑是持续的透支。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杨少华去世当晚,他账号中1000多个带货视频被连夜删除,只留下儿子们为他洗脚、剪发、喂饭的温情片段,仿佛那些商业化的痕迹从未存在过。
我们不必否认杨家儿子们的孝顺,喂饭剪发的细节或许出自真心。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本应被捧在手心的“家有一宝”,早已悄然沦为支撑全家的“全家之靠”。杨少华曾在节目中骄傲地说:“我四个儿子,他们买房都是我给买的!”话语里满是父亲的担当。2023年病愈后,他更感慨“少给儿子们添麻烦,争取再多活上几年”,那份小心翼翼的自责,道尽了中国父母的舐犊情深,也让人心酸不已。这份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像极了千千万万将子女放在首位的普通父母。
杨少华的境遇,很容易让人想起台湾“急智歌王”张帝。这位曾以幽默歌声风靡华语乐坛的老艺术家,晚年同样为亲情耗尽了全部精力。因儿子张正骕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年过八旬、身体堪忧的张帝被迫频繁登台商演,替子还债。媒体多次拍到他在舞台上气喘吁吁,甚至需要吸氧才能支撑,下台后更是疲惫不堪、步履蹒跚。更令人愤慨的是,儿子不仅在经济上榨取父亲,更以“孝顺”为名进行情感操控,常在张帝不知情或不情愿时,为他接下高强度工作。
张帝曾私下透露想休息的念头,但面对儿子的困境和“亲情”的道德绑架,他一次次妥协退让。早年歌声里的灵动幽默,终在垂暮之年的奔波中被消磨殆尽,只留下为儿子错误买单的疲惫与无奈。相比之下,杨少华或许没有这般窘迫的经济压力,但他如同一盏被反复拨弄的油灯,在油尽灯枯之际,仍在挣命般燃尽最后一丝光亮。

无论是杨少华的流量贡献,还是张帝的债务代偿,本质上都是对老年亲人的情感剥削。当名人的光环被当作流量密码,当父母的疼爱被异化为谋生工具,再完美的“孝顺”说辞都显得苍白无力。亲情的真谛,从来不是长辈对晚辈无底线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温暖与守护。“家有一宝”的珍贵,在于其承载的岁月温情,而非可被消耗的商业价值。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不必在晚年为子女“负重前行”,让“养儿防老”的期盼,真正成为温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