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百年,玛丽·雪莱笔下那个缝合着生命谜题的怪物,在吉尔莫·德尔·托罗的镜头下再度苏醒。11月7日登陆Netflix的《弗兰肯斯坦》,并非对哥特经典的简单复刻,这位以“怪物宇宙”闻名的导演,用三十年执念将科学狂想转化为当代寓言,让观众在冷冽的哥特美学中,重新触摸人性最柔软的内核。

德尔·托罗始终将雪莱的原著视作“灵魂圣经”,却大胆拆解传统叙事框架。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狂人——童年目睹母亲难产的创伤,叠加暴虐父亲的精神控制,让他将“创造生命”异化为弥补遗憾的执念。当雅各布·艾洛蒂饰演的怪物在冷光下睁开双眼,维克多的第一反应不是狂喜而是逃离,这种创造者的懦弱,恰是影片对“科学傲慢”最尖锐的批判。
影片最颠覆的突破,是对“怪物”的美学重构。摒弃数字特效的捷径,德尔·托罗坚持用6小时特效化妆打造“行走的伤痕集合体”:凸起的脊椎如断裂琴弦,面部疤痕交织成雪莱笔下“黄白色皮肤”的抽象符号。但当镜头捕捉到他瞳孔中纯真的迷茫,当他在暴雨教堂里质问“你给了我生命,却没教会我如何活着”,观众突然顿悟:真正的怪物,从来是逃避责任的创造者。
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成为贯穿全片的暗线。德尔·托罗将原著中“索要新娘”的情节,升华为对父权暴力的控诉。米娅·高斯饰演的伊丽莎白,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她与怪物因“被物化”的共鸣而建立联结,最终却死于维克多的冲动枪口。而怪物收养盲童的段落,完成了对“父性”的终极解构——这个被世界遗弃的造物,用粗糙的手掌教孩子辨认星光,当盲童触摸他的疤痕说“你像星星一样特别”,人性的光辉在此刻完成了对身份的超越。
作为一部科幻先驱的当代改编,影片的隐喻直指当下。实验室里的全息投影与基因编辑设备,将19世纪的科学狂想与AI伦理困境相连。维克多“你们在制造奴隶”的嘶吼,恰似对当下技术狂热的警示。当怪物成为“更合格的父亲”,当创造者沦为毁灭者,德尔·托罗抛出了跨越时代的诘问:当人类扮演上帝时,是否准备好承担造物主的责任?

结尾的北极荒原上,维克多临终前的一声“儿子”,与怪物回应的“父亲”,为这场跨越半生的追逐画上句点。这个不死的怪物最终走向晨光,手中留下刻着“创造即责任”的指环。正如拜伦的诗句所言:“心将破碎,但会破碎着继续活着”,德尔·托罗用这个充满希望的改编告诉我们,无论是19世纪的实验室还是21世纪的硅谷,爱与责任永远是破解创造诅咒的唯一密码。这部《弗兰肯斯坦》,终究是一封写给所有孤独灵魂的温柔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