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舒淇半自传影片《女孩》的镜头里,楼道间的声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对许多孩子而言,脚步声是亲情的预告,而对童年的她来说,父亲的摩托引擎声才是命运的信号——顺畅的轰鸣是平安符,卡顿的震颤则是暴风雨的前奏,她必须立刻寻找藏身之处。
衣柜是她最熟悉的避难所,拉链拉动时的每一丝声响都像在叩问命运。其实屋外的父亲根本听不到这细微动静,但恐惧早已刻进骨髓,成为无需思考的本能。这种本能背后,是一个家庭里暴力的恶性循环:父亲将外界的挫败感转化为拳头,在妻女身上确认掌控;母亲困在无爱的婚姻里,把委屈与愤怒转嫁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如果说父亲的暴力是骤雨惊雷,母亲的情感则是缠绕荆棘的沼泽,爱与伤害交织,让人窒息却难以挣脱。
十八岁便为人母的母亲,自己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从未被温柔以待,自然不懂如何表达关爱。当女儿忘记带便当,她匆忙赶到学校,满心担忧最终却化作全班同学面前的一记耳光。彼时老师正讲着”近朱者赤”的道理,黑板上的粉笔字与女孩脸上的红印形成刺目对比。镜头流转间,蒙太奇将这一幕与母亲的童年重叠——当年她也曾被自己的父亲怒斥”丢人现眼”,伤害就这样顺着血缘,在无声中代代相传。
车祸住院时,满身绷带的舒淇盼来的不是母亲的安慰,而是劈头盖脸的责骂。正当她被委屈与愤怒淹没时,朋友的一句话却让怒火瞬间熄灭:”我看见你妈妈在外面偷偷哭了很久。”那些未说出口的心疼,那些笨拙的关心,像沼泽深处的微光,让恨意变得迟疑。这份复杂的情感,伴随她走过漫长岁月。
四十七岁的舒淇在播客中谈及这些往事,依旧红了眼眶。岁月磨平了她的棱角,却没能彻底抚平童年的伤痕。那个在衣柜里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那些爱与恨交织的瞬间,始终是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二十岁时她曾在采访中说:”我从小被爸妈打到大,但我们关系很好””我的父母都是好人,只是不会教小孩子”。这简单的话语,道尽了无数东亚子女的心声——在学会恨之前,早已被刻进骨子里的孝道与亲情教会了原谅。
成长就是这样一场与过去的拉锯战,那些伤痕一次次结痂,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轻轻撕裂。但舒淇的故事告诉我们,原谅不是遗忘伤害,而是与自己和解。父母的局限与过错真实存在,可那些藏在责骂背后的关心、躲在角落的眼泪也同样真切。就像沼泽尽头总会遇见暖阳,那些生命里的荆棘与伤痕,最终都成了照亮前路的养分,让她在历经风雨后,依然能温柔地拥抱这个世界。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