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1988 年的基隆港,烟尘像一层挥之不去的灰雾,笼罩着林小丽的青春。舒淇的导演首作《女孩》,便在这片灰蒙蒙的底色中展开,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交织,勾勒出两个女孩的相遇与一对母女的羁绊。这部曾亮相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带着处女作的青涩与真诚,让观众在细碎的日常里,触摸到成长的迷惘与女性命运的回响。
影片最动人的笔触,莫过于对少女情谊的刻画。林小丽的世界本是单调的黑白色,母亲的沉默、生活的压抑,让她迫切渴望逃离却无处可去。直到李莉莉的出现,像一道猝不及防的光,照亮了她灰暗的生活。李莉莉身上那种无惧他人眼光、自在舒展的生命力,是小丽从未见过的模样 —— 她会在港口的风里肆意奔跑,会带着小丽探索城市的角落,会用天真的勇气对抗世俗的偏见。舒淇用温柔的镜头捕捉着两人相处的点滴:共享一副耳机的瞬间、深夜街头的窃窃私语、彼此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细节细腻而真实,恰如青春里最纯粹的向往,让经历过相似迷茫的观众感同身受。这份友谊不仅是小丽的救赎,更成为她对抗黑暗的力量,让她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或许并非只有压抑的灰色。
而母女间的羁绊,则为影片增添了厚重的现实底色。小丽的母亲曾也是怀揣憧憬的女孩,却被现实的棱角磨平了棱角,困在过往的创伤中无法自拔。舒淇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叙事,通过母亲沉默的背影、欲言又止的眼神,以及偶尔流露的脆弱,立体地展现了一位被命运困住的女性形象。她既心疼女儿的挣扎,又无力挣脱自己的枷锁,只能用笨拙的方式试图保护女儿,却往往适得其反。母女俩就像两面相对的镜子,照见彼此的伤痕,却都无能为力。这种 “明明相爱却互相伤害” 的拉扯,精准地戳中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痛点,也让影片的情感深度得以升华。当小丽渴望逃离的姿态,与母亲当年的憧憬形成呼应,宿命的轮回感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感叹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不由己。
作为舒淇的导演首作,《女孩》确实难掩稚嫩。叙事节奏略显拖沓,部分情节的转折不够自然,情感表达有时过于含蓄,导致部分观众难以共情。镜头语言虽有亮点,如基隆港的烟尘、昏暗的街巷与女孩们明亮的眼眸形成鲜明对比,但整体调度仍显生涩。不过,这些瑕疵并未掩盖影片的真诚。舒淇没有刻意追求戏剧冲突,而是用平实的笔触记录生活的本真,将个人记忆中的细腻情感注入故事,让影片充满了温度。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恰恰是当下很多商业片所缺失的,也让《女孩》在众多影片中显得格外独特。
《女孩》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足够真诚。舒淇用女性的细腻视角,捕捉着成长的迷茫、友谊的珍贵与宿命的无奈,让观众在烟尘弥漫的基隆港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些关于逃离与坚守、伤害与救赎的命题,跨越了时代与性别,引发着普遍的情感共鸣。或许正如影片所传递的,每个女孩都曾在黑暗中摸索,都曾渴望遇见照亮自己的光,而那些伤痕与迷茫,最终都会成为成长的印记。舒淇的导演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份带着个人温度的创作初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期待。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