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内娱,被电影节奖项争议搅得硝烟弥漫。白百何、范冰冰、郝蕾的相关动态,被粉丝包装成 “大花扯头花盛况再现”,高呼 “内娱黄金时代回来了”。可现实是,黄金时代从不是靠口水战堆砌的,当年的辉煌源于自由创作的土壤,扯头花不过是边角料;如今边角料成了主菜,影视寒冬只会雪上加霜。
有趣的是,无论是王家卫的人设崩塌,还是电影节的奖项风波,都绕不开一个被动入局的名字 —— 王传君。他近十年的演艺轨迹,像一场充满巧合的寓言,映照着内娱的荒诞与真实。
一句 “我不喜欢”,意外成为预言家
2016 年,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上映,集齐梁朝伟、金城武等一众大牌,最终却只交出 4.1 的豆瓣评分。面对铺天盖地的差评,王家卫发微博喊话 “我喜欢”,半个娱乐圈明星火速跟帖附和 “我也喜欢”,形成一场诡异的集体谄媚。
彼时的王传君,还只是《爱情公寓》里 “关谷神奇” 的扮演者,尚未凭借《我不是药神》飞升,属于圈内 “糊咖”。但他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发微博三个字:“我不喜欢”。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争议,有人赞他耿直,也有人质疑他蹭热度、不懂抱团处世。
没人想到,这句直白的吐槽会在九年后成为 “神预言”。2025 年末,编剧古二曝光王家卫私下录音,这位墨镜导演在背后吐槽陈道明 “阴阳同体”、唐嫣 “很装”,甚至对金靖开黄腔,高冷文艺的人设彻底崩塌。网友翻出王传君当年的 “我不喜欢”,将他奉为 “内娱真性情天花板”,更神化他 “早在 2016 年就看穿了王家卫的真面目”。
这顶 “预言家” 的金冠,贴得实在太厚。王传君当年的表态,或许只是对烂片的本能排斥,却在舆论发酵中被赋予了太多附加意义。他从未认领这份光环,或许早已看透内娱造神与拆庙的速度。
影帝加身,却遭 “水帝” 骂名
这边王家卫塌房的余温未散,那边东京电影节又将王传君推上风口。他凭借《春树》中的表演斩获影帝,本是职业生涯的巅峰,却意外卷入 “撕奖” 风波。
爆料称,同片主演白百何原本是影后热门人选,却因 “一部电影不能同时包揽影帝影后” 的传言错失奖项。更有离谱说法称,沪圈施压评委文晏,要求将影帝给王传君,否则便停止投资。一时间,王传君被贴上 “水帝”“绿茶” 的标签,即便他在获奖感言中感谢了白百何,骂声仍愈演愈烈。
这场闹剧的真相,最终由当事人逐一揭开。文晏回应称评奖是评委团集体决策,与所谓 “沪圈施压” 无关,王传君获奖全凭实力。白百何随后发长文澄清,自己不满的是制片方的不尊重,与王传君无关,还了他清白。
从被全网夸赞 “真性情”,到无端遭骂 “资源咖”,王传君在短短几天内经历了舆论的冰火两重天。他全程未发一言,却被动成为两场风波的核心,像个被内娱潮流推着走的旁观者。
内娱的病,与王传君无关
王传君的十年,看似充满戏剧性,实则是内娱生态的缩影。当年他敢说 “我不喜欢”,是因为身处 “糊咖” 的安全区,无需迎合资本与流量;如今他凭实力拿奖,却仍难逃被编排、被消费的命运。
内娱的问题从来不在演员身上,而在本末倒置的行业逻辑。当王家卫的 “折磨演员” 被包装成 “艺术追求”,当明星的集体谄媚成为生存法则,当奖项争议沦为八卦谈资,真正的创作便被抛诸脑后。影视寒冬的根源,是内部的腐化 —— 艺术让位于权力,品质屈从于流量,真诚被消解为炒作。
王传君只是做了一个演员该做的事:对烂片说不,对表演较真。他的被动封神与无端遭黑,恰恰证明了内娱的荒诞 —— 我们既渴望真性情,又容不下不同声音;既追求好作品,又总被八卦牵着走。
黄金时代不会因扯头花回归,也不会因某个演员的清醒而到来。唯有当行业回归创作本身,当真诚不再被视为异类,当奖项回归实力本质,内娱才有可能走出寒冬。而王传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场喧嚣中,坚守本心,或许才是最珍贵的 “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