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亲近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难题。而《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宛如一把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以独特的方式为孩子们搭建了与先贤对话、与典籍交流的桥梁。
节目由主持人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创新性地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 12 部经典典籍背后的故事生动演绎出来。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节目 “枯燥乏味” 的固有印象,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段段感人的情节,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典籍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讲述《尚书》时,节目没有机械地罗列文言条文,而是把焦点放在了伏生舍命护书的历程上。战乱纷飞的年代,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历经千辛万苦。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儿子因护书不幸身亡,妻子也冻毙在荒野,他依然坚守着 “民惟邦本” 的信念,拼尽全力守护着这部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的典籍。这样具象化的传承故事,远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有感染力。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典籍并非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故纸堆,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守护、用信念传承的文明火种,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尊重传统文化的种子。
提及《史记》,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他半生忍辱负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历史的执着追求,耗时 14 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鸿篇巨制。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与 “司马迁” 的一段对话,更是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当司马迁著成《史记》(当时称《太史公书》)后,带着一丝不确定和期待问撒贝宁:“敢问足下,《太史公书》当得我司马迁再活一世否?” 撒贝宁坚定地回答:“当得一世重生,堪称万世不朽!” 这句充满力量的回应,不仅是对司马迁毕生心血的高度认可,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绝佳的语言学习范本。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明白如何用精准、有力的话语表达对他人的肯定与赞美。
类似这样打动人心且富有语言价值的情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还有很多。这部纪录片集中呈现了大量典雅、精辟的书面语以及经典的诗词名句,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这些优美的语言,逐渐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长期以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帮助孩子们告别语言表达的贫乏,让他们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都能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化节目,更是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优质资源。它用创新的形式、感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让孩子们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水平,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