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 “金法槌奖” 微电影微视频征集活动的展播清单中,一部名为《风筝》的作品以细腻的叙事、温暖的表达,打破了大众对法治题材影视的刻板印象,将法律的严谨与人性的柔软巧妙交织,成为展播期间备受关注的佳作。这部微电影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场面,却以 “小切口” 讲述 “大主题”,用一只象征童真与希望的风筝,串联起一段关于司法救助、情感修复的动人故事。
影片的开篇,镜头聚焦在乡村小学的操场上 —— 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朵朵,正举着一只略显破旧的纸风筝奔跑,风筝线却突然断裂,飘向远处的山谷。这一充满隐喻的画面,不仅为故事埋下伏笔,更暗示了朵朵面临的困境:父母因一场民事纠纷陷入长期诉讼,家庭的破碎让她像断了线的风筝,在迷茫中失去方向。导演没有直白地展现法律条文的冰冷,而是通过朵朵的视角,呈现出纠纷对普通家庭的影响 —— 餐桌上冷掉的饭菜、母亲深夜抹泪的身影、父亲在法庭外疲惫的眼神,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 “案结事了” 背后,司法工作者需要关注的 “人情温度”。
故事的转折点,始于法官陈莉的一次走访。当她看到朵朵在墙角偷偷修补风筝,却因缺少材料屡屡失败时,没有简单地以 “案件经办人” 的身份沟通,而是蹲下身,和孩子一起找来竹篾与彩纸,重新扎起一只新风筝。这一幕成为全片的 “情感锚点”:风筝不再是普通的玩具,而是司法工作者与群众之间的 “沟通桥梁”,是法律之外的人文关怀。陈莉在后续的办案过程中,不仅严格依据法律厘清纠纷责任,更主动联系社区与公益组织,为朵朵家提供法律援助与生活帮扶,让 “法理” 与 “情理” 实现了完美平衡。
影片的镜头语言同样值得称道。在展现法庭场景时,导演采用冷色调与对称构图,凸显法律的庄重与威严;而在描绘乡村生活与人物互动时,又切换为暖色调与手持镜头,营造出细腻、真实的生活质感。结尾处,朵朵牵着新风筝在田野上奔跑,陈莉站在远处微笑注视,风筝在蓝天白云下越飞越高,既象征着朵朵家的生活重回正轨,也隐喻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如风筝线般,始终连接着群众的需求与期盼。
作为 “金法槌奖” 的展播作品,《风筝》成功跳出了法治题材影视的宣教式表达,用故事传递理念,用情感打动人心。它让观众看到,法律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更是充满温度的社会治理工具;司法工作者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群众权益的守护者。这部微电影如同一缕微光,照亮了法治建设中 “以人为本” 的内核,也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 “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的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