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原来写数十百亿项目的报告,现在演几十万成本的总裁童话。” 横店片场的晨光里,柴小柴对着化妆镜苦笑。这位前投行分析师刚结束连续 24 小时的拍摄,眼尾的淤青还没遮严实,手机里却弹出新组训:“急需特约演员,日结 300,即刻到岗”。
2024 年,当 505 亿元的短剧市场规模超越全年电影票房时,柴小柴正在伦敦的写字楼里写着枯燥的尽调报告。金融行业的裁员潮让她接连失去两份工作,而朋友投资短剧的偶然机会,给了她儿时演员梦一张入场券。第一次拍戏演妃子时,她还带着投行人的严谨 —— 提前做足角色功课,把台词做成 Excel 表格标注情绪节点,被剧组调侃 “用 PPT 演戏”。
短剧片场是极致的 “效率工厂”。柴小柴候场 10 小时只拍 5 分钟是常态,上厕所得打报告,吃饭要掐着秒表。最极端的一次,她凌晨四点收工后只睡一小时,又赶往下一个剧组。日入 300 元的收入,不及投行时的零头,但扣除 1000 多元房租后竟有结余,这让试水入行的她颇为惊喜。“和做投行一样连轴转,但镜头开机时,心跳比看到项目通过更剧烈。”
她把金融人的 “量化思维” 带进了演员行当。见组试戏像投简历,她统计过成功率:投递 15 个角色能获得 3 次试戏机会,最终仅 1 次能上镜。为了提高 “中标率”,她用数据分析爆款短剧的角色特质,把模卡做成堪比招股书的精致文档 —— 这份金融人自带的专业度,让她跳过群演阶段直接成为特约演员。
但艺术终究无法完全量化。为贴合影视圈 “白幼瘦” 审美,她 20 天减重十斤;看着演话剧十年的前辈隔着数十米仍能台词清晰,她才懂 “没有小角色” 的深意。从 “李记者”“村民 123” 等无名角色起步,她在候场时反复揣摩表演,把投行练就的抗压能力转化为一天跑七个组试戏的韧性。
当第一个有名字的角色递来时,待遇的转变让她五味杂陈:跪戏时工作人员主动送来护膝,收工后能参与剧本围读。她渐渐明白,短剧圈和金融圈一样遵循 “头部效应”—— 就像柯淳凭《好一个乖乖女》一夜爆红,爆款作品能让演员薪资翻倍,房车规格堪比国民巨星。
如今柴小柴每月能接到四个角色,她仍习惯用数据观察行业:女频群像剧占比提升 30%,悬疑题材完播率领先。片场休息时,她会刷着自己参演的短剧广告下单,“这是用消费投票,也是在给梦想铺路”。
夜色里的横店灯火通明,刚拍完哭戏的柴小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手机屏幕上,前同事发来的项目庆功照与眼前的剧组盒饭形成对照。她笑着点开下一个剧本,指尖划过的台词旁,依稀能看见当年写财务模型时留下的批注习惯。这场用青春 “量化” 的演员梦,正在每一个 12 小时的片场里,慢慢算出答案。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