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刘博洋至今记得 2023 年初独立接短剧时的窘迫:接到不适合自己的男频角色,也只能硬着头皮演。那段时间,他处于 “野生野长” 状态,每月接 1-3 部戏勉强维持生活,直到与点众团队合作,体验到 “有人规划角色、做新媒体包装” 的踏实感,最终选择签约河马星驰。这种从 “散养” 到 “归队” 的转变,正是当下短剧演员面临的重要抉择 —— 有人靠公司稳拿资源,有人靠个人工作室赚灵活收益,两条路径的分野愈发清晰。
从行业数据来看,娱乐资本论统计显示,头部演员中 50% 签约公司,另外 50% 则以个人工作室或个人团队的形式扎根行业,呈现出 “对半分” 的格局。但不同阶段的演员,选择倾向差异明显。
对成熟演员而言,公司是实现 “长线发展” 的关键跳板。海西传媒集团副董事长蔡俊涛指出,短剧艺人周期短,若不主动转型,易面临审美疲劳,而短剧走红只是起点,后续的宣传曝光、精准营销和优质资源支持,才是决定能否走得远的核心,这些都需要优质团队提供系统性保障。海西传媒就搭建了 “短剧 — 综艺、长剧” 的双向转换链路:从长剧、综艺选拔的艺人,可借短剧增加曝光,比如篮球选手刘卓杰去年签约海西后,今年就主演了《凛风知我意》等多部短剧;新人演员也能通过短剧积累履历与演技,形成 “以短促长” 的良性循环。
新人演员则更倾向签约公司,因为公司堪称 “全链路外挂”。一方面,公司有稳定资源能保证新人持续进组,像星链 Artlink 会为新人配备宣传 + 新媒体团队,从剧内到剧外保障曝光,还能用数据化系统规划档期、评估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公司能帮助规避风险,欢娱、海西、欢瑞等企业都有剧本评估团队,会筛掉 “虐女”“三观不正” 的低质剧本。欢娱影视近期推出的反诈短剧《巨额的真相》,就是符合正面价值导向的重点项目,既保证了演员口碑,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不过,并非所有演员都愿意 “受公司约束”。不少头部演员至今保持个人团队或设立工作室,核心原因在于 “灵活与收益可控”。随着红果分账政策出台,头部演员可直接与平台分账,在自身号召力足够、不愁接戏的情况下,独立运营能避免中间环节的收益分成,“自己当老板” 的模式吸引力十足。但 “单干” 的短板也很突出:个人工作室资源有限,很多公司内部的优质项目,只会优先留给签约艺人,这让 “单干” 演员在资源竞争中存在天然劣势。
对演员而言,签公司是 “求长线保障”,靠团队铺路实现持续成长;设个人工作室是 “谋灵活收益”,凭自身实力掌控职业节奏。两种选择没有绝对优劣,只有是否适配当下的职业阶段与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