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9 月 11 日,距离电影《轻于鸿毛》全国公映仅剩两天,然而其预售成绩却令人大跌眼镜。累计预售票房仅 29.2 万元,首日预售票房也不过 26.7 万元。这部由宋佳、佟丽娅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本应凭借强大的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目光,如今却在预售阶段便陷入困境,着实令人费解。
此前,《轻于鸿毛》已经开展了全国点映活动。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点映总场次为 7693 场,收获票房 195.7 万元。但点映场次的人均上座率仅为 6.3 人,如此惨淡的观影人数,无疑让各大影院对其正式上映后的表现心存疑虑,进而导致排片量受限。
对比今年其他女性题材电影,《出走的决心》斩获 1.24 亿元票房,《好东西》更是豪取 7.21 亿元,成绩斐然。反观《轻于鸿毛》,即便拥有更强大的明星阵容,预售阶段却举步维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影片质量欠佳或许是首要原因。点映结束后,在影迷自发讨论的平台上,影片口碑呈现出一边倒的差评态势。尽管点映时存在专业 “叫好团” 的夸赞,但真正决定票房走向的自费观影群体并不买账。影迷们的真实评价对其他潜在观众的观影决策有着重大影响,而目前《轻于鸿毛》在这方面显然未能赢得人心。
再者,影片的题材与叙事方式可能与观众预期存在偏差。从片名来看,影片试图探讨生命与金钱的价值权衡,然而在实际剧情中,却过度聚焦于房产证和法院传票等现实元素,使得原本富有诗意的命题变得沉重且扭曲。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观众的注意力愈发分散,对于电影的期待也更加多元。若影片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满足其情感需求,便极易被市场遗忘。
另外,男性编剧和导演在创作女性题材电影时,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女性观众的心理诉求。女性电影的受众主体是女性,她们渴望在银幕上看到真实、细腻且能够引起共鸣的女性形象与故事。如果创作者无法深入女性内心世界,作品便容易流于表面,无法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综上所述,《轻于鸿毛》预售遇冷并非偶然。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一部影片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强大的演员阵容作为支撑,更要在影片质量、题材选择、叙事技巧以及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把握等方面下足功夫。希望《轻于鸿毛》在正式上映后,能够凭借后续口碑的发酵,实现票房逆袭,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