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归队》宛如一股清泉,在接档热播剧《生万物》后,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部剧最大的魅力,便是毫不粉饰地呈现出战争的真实残酷,让那段尘封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归队》将故事背景设定在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后的东北大地。彼时,山河破碎,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长达 14 年的浴血奋战。剧中,抗联战士们面临的艰难超乎想象。在冰天雪地中,他们缺衣少食,转移时饿到只能啃树皮,渴了便抓一把雪水咽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战士们的身体被冻得麻木,可依然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与敌人周旋。队伍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七零八落,有人负伤倒下,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有人迷失在茫茫林海,生死未卜;还有人无奈退入苏联,后来加入八十八国际旅。但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剧中的抗联小分队就是整个东北抗联的一个小小缩影。一场惨烈战役后,他们与大部队失去联络,被敌人逼得四处逃亡,队员们分散在各地。然而,牡丹江畔的八棵松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灯塔。他们约定,要回到八棵松,把部队的番号刻在树上,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动目标,更是他们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归队” 二字,贯穿始终,它既是战士们在行动上努力回到队伍的执着,也是他们在精神上对信仰和集体的坚守。哪怕力量薄弱,哪怕身处绝境,只要心中有 “归队” 的信念,他们就有继续战斗的勇气。
与一些抗战神剧不同,《归队》中的角色没有被塑造为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都是带着人性弱点的普通人。例如,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在带领小队的过程中,也会有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和对未来的担忧,但他依然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努力凝聚着队伍的力量。李乃文饰演的汤德远,最初可能在战争的残酷面前有过怯懦和迷茫,但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这些角色的成长历程真实可感,他们不是一出场就无所畏惧的 “神”,而是在战争的磨砺中,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一步一步坚定信念的平凡人。观众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抉择和坚持,都让人为之动容。
为了呈现这种真实感,《归队》的制作团队在幕后下足了功夫。编剧团队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走访八十八国际旅的后人,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将真实的历史细节融入剧本。拍摄时,剧组坚持实景拍摄,演员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林区,亲身体验抗联战士当年的艰难环境。他们不用替身,在冰天雪地中摸爬滚打,拍摄枪战、爆破等场景,力求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氛围真实地传达给观众。在一场围捕戏中,日军的狼狗狂吠着扑向抗联战士,战士们在冰河上拼命奔逃,冰面裂开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紧张氛围被渲染到了极致。
《归队》通过对真实历史的呈现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东北抗联战士们的伟大精神。他们在绝境中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一切。这部剧不仅仅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人们的一种激励。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是否也能像抗联战士一样,坚守信念,勇往直前。正如剧中所展现的,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坚定地前行。《归队》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值得观众细细品味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