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播出后表现不尽如人意,单日播放量最高仅 7000 多万,集均播放量预计也只能达到 4000 多万,与当年的爆剧《狂飙》相比差距明显。不仅如此,该剧的实时广场被 “烂尾” 关键词沦陷,豆瓣评分低于 8 分,这样的口碑表现很难称得上是一部大剧应有的水准。
不少网友吐槽,这部剧前期制作精致,埋下了众多伏笔,吸引了不少观众追更。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剧情突兀,破案过程全靠反派内讧、自曝推进,给人一种为破案而破案的生硬感,剧情逻辑上存在诸多冲突,让前期积累的好感度逐渐消磨殆尽。
该剧导演傅东育也因此受到了不少路人的嘲讽,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遭遇类似的争议,上一次是在《风吹半夏》播出时。面对网友们的抨击,傅东育在大结局收官后现身发声,表达了自己对这部剧的遗憾,还连说了三个失误。
然而,他提到的 “演员选择失误” 这一说法引发了更大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导演此举只是在为自己挽尊,将剧情口碑不佳的锅甩到了演员身上。还有网友不无庆幸地表示,幸好这部剧没有新生代流量明星加盟,否则口碑不好的责任很可能会全部推到流量明星身上。
傅东育的这番言论也让不少网友感到好奇,纷纷猜测他所说的 “选择失误的演员” 究竟是谁。有网友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主演张译,认为他现在演戏风格固化,无论饰演什么角色都给人一种 “窝窝囊囊” 的感觉,缺乏角色应有的层次感和突破性。
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剧集,《以法之名》从前期宣传到开播初期都承载着观众的高期待,如今却因剧情逻辑问题和口碑滑坡陷入争议,实在令人惋惜。对于一部作品而言,剧情质量是核心,导演作为创作主导者,理应对作品的整体呈现负责。将口碑问题归咎于演员选择,不仅难以服众,还容易引发观众对导演担当的质疑。
事实上,一部剧的成功与否是编剧、导演、演员等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剧情逻辑漏洞、后期节奏失衡等问题,更多与创作和制作层面相关。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主创团队正视问题、认真反思,而不是将责任简单推卸。
目前,关于《以法之名》的争议仍在持续,希望主创团队能从这次的口碑滑坡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创作中打磨好剧情质量,用更优质的作品回应观众的期待,而不是在争议发生后急于甩锅,消耗观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