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半个多世纪,小津和他的作品早已成为日本电影的一张经典名片。在日本国内,他影响了山田洋次、是枝裕和这样的“家庭系导演”。在国外,拥簇他的同行遍布各地,其中有来自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和赫尔佐格、芬兰的考里斯马基、美国的贾木许以及我们熟悉的侯孝贤和李安。维姆·文德斯将小津的名作《东京物语》当作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他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往日本,拍下带有朝圣意味的纪录片《寻找小津》。为了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侯孝贤在2003年的东京拍了一部向小津致敬的《咖啡时光》。
小津安二郎
电影史学家和研究者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位电影大师,他们寻觅并研究小津电影里的奥秘和风格,却发现所谓的“小津之味”简单得如同这位大师口中的一块豆腐——做豆腐的,这是小津对自身职业的类比,他的那些被熟知的经典作品确实如豆腐般简洁,并周而复始地呈现出来:永远的低机位固定镜头,填充绝大部分段落的内景画面,跪坐或缓慢踱步在画面里的角色吃饭、交谈,他们的身份是父母、妻子、丈夫、等待出嫁的女儿,由笠智众、原节子、杉村春子、三宅邦子这些御用演员轮番出演,家庭生活几乎是这些电影主题的全部。
纪录片《寻找小津》日本版海报
如果你是小津的影迷,无论正在放映这些电影中的哪一部,放映到哪个段落,你都可以坐下来,自然地融入进去。就好像这个画面里的家庭场景,是你不过起身离开,加了杯水再回来的那个。这大概是“小津之味”的魅力所在,以接近什么都没错过、甚至什么都没发生的体验达到隽永。
细数小津被熟知的经典作品,充其量不过十五六部,基本都是他在二战后完成的,对比二战前他多达三十九部的产出,这一事实可能会让人感到惊异:原来,他真正的创作高峰期并不是他作品风格最成熟、最被认可的时期。《小津安二郎大全》便是在不断地发现类似的事实,让人频频感叹“原来如此”。
2019年,日本影像作家松浦莞二和日本电影学者宫本明子联合编著了这本书,它的缘起是两人偶然发现,被公认为使用50毫米镜头的小津,在拍摄《东京物语》时居然用到了40毫米的镜头。与这个偶然事实的相遇,最终促成了这本由采访、评论、传记和少有人知的边角资料组成的读物。这本“大全”并不意在给出一份关于小津作品充满学术气息的研究结果,也并不是对小津进行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
电影《东京物语》剧照
小津出生于1903年,明治时代的东京商人家庭,此时,距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过去了八年,可以说,他的成长几乎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从十四岁起,小津就开始观看好莱坞电影,在十八岁那年跟朋友创办了名为“埃及俱乐部”的电影研究会。与对电影的热爱相比,小津的学业并不顺利,初中毕业后,他先后两次都没能考上高中,短暂地当了一年小学教师后,他在20岁那年进入浦田制片厂,职位是摄影助理。
关于战前的小津,是书里最值得提及的部分。以当下对小津的固有印象来看,这个形象儒雅、总是讲述家庭故事的中年人在少年时代也有超出想象的叛逆一面。这不单是因为电影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不良嗜好,还在于小津对学业的消极态度,与校职人员和父辈的争执,在入职制片厂之前,他曾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既然电影是不良嗜好,从事电影行业在父亲看来自然是一份不体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