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这几年,观众对“反转”这一叙事技巧已深怀疲倦。《恶意》这部电影,其实悬念感很弱,稍微有些阅片量的观众,很早就能摸清叙事套路,猜到坠楼案的真相,所以电影中的层层反转就失去了意义,也就不会带来惊喜了。

陈思诚是懂流量的。这些年,他不论是以导演、编剧还是监制身份,创作了一批紧跟社会话题、满足观众情绪宣泄的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最近上映的电影《恶意》,同属于这一流水线上的产品,作为该片编剧、监制的陈思诚,以一起坠楼案为线索,直指流量时代碎片化信息拼凑出的所谓“真相”,试图剖析网络暴力对个体的“恶意”。

不过,这一次作为电影“产品经理”的陈思诚失灵了。电影上映之后,口碑不佳,“太难看了,比周冬雨那部《热搜》还难看”,虽然目前豆瓣还未开分,但结果应该不会多好。

口碑还在其次,陈思诚这次失去的是他之前最引以为傲的市场和观众。电影《恶意》上映以来,一直被《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三部外片压制,周末两天收获7542万元票房,其中有3352万元来自之前的点映。


《恶意》票房被三部外片压制(灯塔数据)

目前,该片在猫眼的预测总票房为2.7亿元,相比陈思诚的以往战绩落差颇大。

在之前的采访中,陈思诚说:“这个故事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但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反派。”这里的“每一个人”也包括银幕前的观众,当创作者把目标受众当做故事的反派,枪口朝向他们的时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冒犯。

“为反转而反转”的陷阱

电影《恶意》的开篇其实挺惊艳的——张小斐饰演的记者叶攀在一次演讲中抛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话题:如果点赞超过100万,这个罪犯就会死,那你点不点?

接着,现实中发生了一起双人坠楼案,故事围绕着“谁是凶手”的悬念铺开。叶攀在流量与良知间的摇摆,梅婷饰演的母亲尤茜从“慈母”到“恶妇”的舆论反转,都精准踩中了社会的痛处。

针对“谁是凶手”的疑问,《恶意》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来解剖网络暴力。然而,当故事推进依靠不断堆砌反转时,人物的动机便逐渐失真,削弱了这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片中深陷网络风暴的三位女性角色,每一次身份调转、每一次动机颠覆,固然在分秒间为观众制造了廉价的颅内高潮,却也抽干了故事本该拥有的血肉温度。

失去女儿的尤茜将凶手的帽子扣在护士李悦头上,李悦随后被网友扒出过往历史:抽烟喝酒文身,还插足别人家庭,从而遭受网络暴力。但之后,案件真相大白,李悦是被冤枉的。

为什么尤茜恶意编造李悦推女儿坠楼的谎言?很显然,尤茜的人物动机没有说服力,更多的是服务于故事反转。

影片结尾,叶攀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引火自焚,将舆论引导到自己身上,作为解决这场网暴的终极方案,这种反转廉价且生硬。而李庚希饰演的实习记者晨晨,通过恶意剪辑视频实现“复仇”计划,这种人物的“黑化”更是对观众智商的一种侮辱。最后,恶意剪辑制造网暴的人,以新生力量转正进入媒体平台,这与电影所批判的网络暴力和媒体乱象构成一种强烈的讽刺。这种价值混乱彻底暴露了影片内核的空洞与虚伪。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