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勇敢的女人”。
2010年章子怡开通新浪微博时用的名称叫“稀土部队”,直到2019年换回本名“章子怡”。
这十年是中国电影从文艺市场转向商业市场的十年,也是大多数人真正通过电影合作看海外的十年。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人与国外同行虽偶有合作,但基本上还是各干各的。导演、演员等能“看世界”的机会不多,基本也只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后来当国内资本和厂牌出现在一些国外影片的出品方一栏时,中国人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阔”了起来,甚至可以用意志决定某部IP大片中填充各种广告。
“我们出海了。”
时人评价。
“出海”这个词虽然只是近两年频频出现,但能够“出海”的终究是少数。除却上世纪1980年代-1990年代初少数赴海外发展的文化人士之外,大多数人,尤其是演员能“出海”的机会很少。几乎所有“出海”的演员都只有一条路:
通过某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较大反响,随即凭借自身眼光与资源尝试拓展海外市场。
如较早的巩俐和后来的周迅,还有跟随张艺谋用《我的父亲母亲》(1998年上映)征服海外观众的章子怡。这部电影未必见得有多好,但它确实是章子怡事业发展的第一步。且直到2010年代初期,章子怡在成龙、李安等人的帮助下拍摄了多部作品,国际化合作经验远胜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但,这也让她随后长期陷入争议,并成为内地互联网话题最多的女演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