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商品卖给谁,可能是最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的全球化,比拼的从来都是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哪里的生产成本更低、劳动力更便宜,订单就会蜂拥而至。
但特朗普打破的这一点,他所推行的关税意味着全球企业正面临失去进入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风险。
当生产国面临着商品卖到哪里去的问题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顾埋头生产了。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从数据来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美国于生产国而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消费市场规模达到了18.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而欧盟的消费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而我国只有7万亿美元。
这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消费大国。
但对我国而言,消费占GDP比重其实并不高。
也正因如此,单从内循环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覆盖我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和美国做生意,进行贸易往来。
如果美国对华再加征50%的关税,这意味着和美国做贸易这条路径会被彻底堵死,那么欧盟会是一个选项吗?
也很难。
尽管欧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供应链“去中国化”这件事,恰好就是欧盟最早提出来的。
欧盟和美国一样,过去几年也经常批评我国产能过剩,向全球市场倾销人为压低价格的商品。
尽管这一说法是严重错误的;但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欧美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我国的商品卖不了美国,要想卖往欧盟,并不容易。
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点。欧盟目前正面临着美国20%的关税,我国面临的关税则超过50%,这有可能促使中欧双边贸易更为紧密。
最近发生的事情也有类似的迹象。
欧盟去年曾对我国电动汽车征收高关税,但在最近,我国商务部就表示,双方已经同意重启谈判,欧盟贸易发言人吉尔也称,双方已同意就电动汽车供应链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但这能够说明欧盟会愿意进口我国的商品吗?
答案也不尽然。
如果,我国真的失去了美国这个贸易伙伴,那么我们大量的商品必然会卖往欧洲,对欧洲来说,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担忧,即商品倾销。
除此之外,过去几年我国和欧盟尽管也存在贸易顺差,但欧盟之所以能够给我国提供贸易顺差,那也是建立在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顺差之上的。
换句话说,如果欧盟无法在美国那里获取贸易顺差,自然也就无法给我们提供贸易顺差。
最终这带来的结论是:如果美国关税不能通过谈判达到协议的话,那么不仅仅我国,就连欧盟,也不得不寻找新的消费市场。
欧盟也已经在这么做了。
自去年特朗普大选胜出后,欧盟就一直在努力扩大与印度、南美国家、南非、韩国和墨西哥的关系,欧盟和英国乃至加拿大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
扩大朋友圈不仅仅是欧盟在干的事情,也是越南在干的事情。
但这一切,都无法彻底解决一个问题,即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问题。
理论上,只要国与国做贸易,就一定会生产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是贸易顺差和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