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3月,户外演出开始回暖,音乐节接连官宣。截至发稿,已有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草莓音乐节、春游音乐节、河流音乐节等10余个音乐节官宣,落地时间普遍集中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季度。
近些年,随着现场音乐行业的集中井喷、潮起潮落,来到2025年,音乐节市场也有了新变化。
音乐节之变
从前两个季度来看,比起往年,今年音乐节可谓戴着枷锁跳舞。
首要的,便是场次供给进一步延续去年下半年的下降趋势。截至5月,包含3月在内已有超过40场音乐节官宣,但相较于前两年同期超过60多场的火热,今年的同档期远低于此前同期水平。
另外,则是一线城市音乐节演出依旧冷清,演出城市继续下沉。目前,仅北京1场(超级草莓音乐节)、上海2场(海底捞火锅音乐节、DIESEL音乐节),广深罕见为零;而昆明、苏州、成都等新一线、二线为密集发生区,鄂州、上虞等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也同样依靠本土音乐节IP活跃。
不仅如此,提前锁定票房普遍成为共识。据音乐先声观察,今年音乐节的预热宣传均有所提前,不少在1月初就开始官宣第二季度的演出排期、预售。比如排期均在5月的草莓音乐节(福州、成都、北京、日本)、夏都梦想季音乐节、长春哦啦音乐节等,均在2月集中官宣排期、阵容、票价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年“演出刺客”被吐槽后,今年音乐节的票价有所趋向中间值。单日单人普票售价(正价)普遍维持在200元至700元区间,100元档位票价增多;并且,不少音乐节还选择剔除VIP票,即便设置VIP档位票也普遍在600元档位上下。比起前两年单日正价票集中300到800元区间的高价票泛滥,今年票价回落相对明显。
同时,对比此前酒饮、奶茶、美妆等快消品牌等多领域品牌跨界冠名、亲自主办音乐节的盛况,目前来说这一现象在今年也相对降温。
一方面,除却地方文旅外,房地产行业、酒饮品牌仍跨界活跃在音乐节,比如已经官宣的金辰地产·德州新青年音乐节、高沟酒南京江豚音乐节、畅轻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另一方面,美妆、奶茶等快消领域品牌则逐渐退出音乐节冠名之争。并且,如元气森林、蜜雪冰城、汤达人等此前跨界主办的品牌音乐节也在减少,目前也仅有海底捞主办的上海火锅音乐节、DIESEL主办的仅有8组嘉宾的小型音乐节,以及老玩家斑马精酿音乐节。
出现这一变化,最为明显的原因便是去年音乐节出现的疲软期,令上头的品牌方们开始有所保守。尤其像如去年五一期间的元气森林音乐节,临近当天演出前取消所造成的金钱损失、舆论事故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品牌信誉。
这也令品牌跨界演出市场的目标流向更稳定的赞助或舞台冠名,以及向大力总冠名演唱会分流。比如老狼、刀郎等歌手演唱会便由酒饮品牌冠名;诸如霸王茶姬则更为活跃,逢知名艺人演唱会必有其身影。此外,二次元IP、影视联名等也为品牌营销提供了便捷化破圈思路。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最为关心的阵容问题也有变化。
前两年的拼盘圈钱热降温,综艺人、相声演员等跨界音乐节也有所减少,但华语音乐人的复制粘贴式的“换乘”阵容如旧,同质化趋势仍然严重。截至目前,房东的猫、夏日入侵企画、痛仰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等依然坐稳今年音乐节出勤率最高的演出艺人之列。并且,单一厂牌打包音乐节的现象也渐起,一定程度上也为音乐节加入新鲜感。
相比去年,部分主办方也开始力求高度差异化的阵容,提升竞争力。据音乐先声统计,目前共计约有超过400多组艺人参与第二季度音乐节,海外艺人占据12%左右,其中日籍艺人居多,大多签约2场以上演出。比如莫干山生浪音乐节共计有6组中国台湾地区艺人、9组外籍艺人,且并未启用热门内地音乐人压阵,反而以小林未郁、当山真玲、HITORIE等6组热门日本音乐人作为压轴。
与此同时,大家心知肚明的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的延期、取消,还在继续。像原定将于3月15日举办的长江采石矶·森林绿洲音乐节,便在上周宣布取消并退款,这也引发诸多乐迷不满。
总体来看,随着捞钱热过去,音乐节也在走向务实,但同时,主办方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怎么熬出头?
“4月12号、13号不办音乐节是犯天条了吗?”
事实上,经历过去年各大假期音乐节扎堆带来的市场透支后,今年的音乐节也开始对小长假、黄金周“祛魅”。一个明显的市场趋势,便是于假期中举办的音乐节场次明显开始减少,反而开始往假期前后的双休日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