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3日上映以来,《不说话的爱》累计票房4145.80万,在清明档上映的影片中排名前三。这类以特殊人群的生存困难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现实主义电影总是会陷入「煽情烂片」的争议当中。于是,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笔者走进电影院,观看了《不说话的爱》。

但是,在看到小马被骗时,笔者生出巴掌伸不进屏幕的无力感(谁懂,真的很想给骗子两巴掌!),在看到小马与木木在机场的互动时,在看到庭审现场阿梅翻供时,笔者眼泪确实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于是,在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中,笔者开始思考,《不说话的爱》为何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这部由张艺兴主演的听障人士题材电影真的是在强行煽情吗?电影真的很烂吗?

以爱之名

为什么笔者觉得《不说话的爱》绝对不是一部「烂片」,因为它找到了残疾题材电影叙事的平衡点——爱。

残疾题材电影很容易出现「心理俯视」的问题。因为残疾人是天然的弱势群体,这类电影的叙事视角普遍存在「他者化」倾向,即用「健全人」的视角叙述「残疾人」的苦难,从而使观众因为优越而产生同情心理。而在《不说话的爱》中,依靠「爱」打破了这种叙事困境。爱,是破解残疾题材电影叙事失衡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是对生活的热爱。在木木妈妈回来争夺木木的抚养权之前,小马和木木的生活有「难」,但没有「苦」。小马作为聋人,与听人之间天然存在沟通问题。而作为听人的木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木木成为爸爸的小耳朵与小嘴巴,可以为自己的爸爸争取工作机会。在家里因为打麻将声音扰民而被警察找上门的时候,木木也成为小马和他聋人朋友们的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在一段剧情中,小马靠降低薪水得到工作机会,但因为有女儿的陪伴而不觉辛苦。家中沉迷搓麻的聋人朋友,会耍赖,会用手语吵架,甚至可以无声打架。除了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是「无声」的,其他的情感表现与正常人无异。他们没有因为听不见世界的声音而自怨自艾,聋人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热闹」。因此,有难但没有「苦」是聋人热爱生活的表现,是打破「他者化」倾向的第一种方式。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