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的电影盛事莫过于《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热映。根据网络平台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日,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票房)已突破20亿美元,目前位列全球影史票房第六,创造了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一、国内影史票房排行榜第一、全球单一市场最高票房等多项影史纪录。一个踩着风火轮的“叛逆小孩”,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携家带口地进了影院,许多人甚至“二刷”“三刷”⋯⋯这无疑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大事件,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升的有力加持,同时也由此让我们延伸出对电影作品本体创作、制作等等更多环节、角度的关注与思考。例如,从角色塑造上看,为什么是动画电影率先走出了这一步?

当全球票房前十榜单的半数席位被动画电影占据,这份数据所带来的启示早已超越了银幕边界。在数字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动画师用算法雕琢的虚拟角色形象,正以惊人的情感穿透力叩击观众心扉。这场于无形中发生并一直在进行的银幕变革,不仅重塑着观众的审美期待,倒逼真人演员进行艺术生命的深层进化——从技术锤炼到道德修为,从功利突围到价值重构,演员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修为挑战;更是在强力推动表演艺术工作者要去深入思考,身处人工智能技术力量裂变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面对变化与挑战,完成好安身立命成就艺术理想这一课题。

01

重塑灵肉:表演艺术的返璞归真

动画电影中永葆青春的虚拟形象和动画角色,提示着真人演员的职业生存焦虑。皮克斯工作室为《心灵奇旅》中22号灵魂设计了478种微表情变化,迪士尼为《冰雪奇缘》艾莎公主研发了百万级发丝渲染技术,这些数字背后的付出与呈现的工匠精神,恰似照进真人表演领域的一面明镜。当动画师在为动画形象0.1秒的表情过渡而反复调试时,一些流量明星已习惯于替身与抠图乃至配音协助建造的舒适区。这种反差再次映射出以人为主体的表演艺术的本质回归:真正的表演永远需要灵与肉的统一,需要演员将生命体验熔铸为角色的灵魂。

赵丹为塑造好林则徐的角色,学习君臣礼节、官场习惯,学会封建时代的酬酢应对,穿起人物服装,按照角色的生活习惯去生活,吃饭必捋袖、坐下必正坐,走路不碎步,改变了原来的形体动作,养成另一种动作习惯;为了塑造好《烈火中永生》的许云峰形象,反复钻研剧本、赴实地体验,深入角色到听闻当年的故事情境受不住刺激、几乎心疼得晕了过去。为还原焦裕禄的形象,李雪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只喝白菜汤,暴瘦20多斤,在拍摄过程中睡眠极少、几乎不食,疲惫不堪的状态与焦裕禄的角色融为一体。潘虹为体验《人到中年》中的眼科医生陆文婷的紧张和疲惫,到医院里跟着医生从门诊到病房,从做手术到值夜班,从头学起,将自己处于“繁忙的折磨中”,直到真的能从动物眼球中取出角膜。北京人艺排练厅挂着的“戏比天大”院训,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解意:当动画形象角色都能传递情感温度和哲学思考时,真人演员更需在舞台与生活的熔炉中锻造精神筋骨。

那些能够永留世间的艺术永远需要以命相搏的赤诚。

02

臻守匠心:沉淀岁月的修为境界

动画电影制作周期动辄五年起步的创作耐心,与影视圈“三个月速成爆款”的浮躁生态形成刺眼对比。当《哪吒2》团队的4000多人花费多年打磨每一个特效镜头时,某些剧组却在用替身拼接表演进行快速的工业化生产。这种创作制作态度上的分野,揭示出文艺工作者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和自身修为境界的差异。

在没有电脑制作、全凭手中画笔的情况下,中国动画人耗时4年,用7万张原画创作出《大闹天宫》这一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为了“做到我们现有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标准”,《流浪地球2》共制作了近十万件服装、道具,置景展开总面积超九十万平方米,2万余名台前幕后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这些影视艺术工作者秉持着对艺术的信念与求索,以执着坚守抵御时代喧嚣,用赤诚匠心浇筑光影永恒,他们用一部部经典诠释着,真正的艺术,绝不会向流量折腰,必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