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137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唯一一部亚洲电影。上映近一月,吒儿的势头并未减弱,仍在持续刷新自己的纪录。当观众们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台词热血沸腾时,一场由“哪吒现象”引发的关于文化认知的争论,也正愈演愈烈。
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新的声音:“这部作品将传统神话中的正义化身重塑为魔童,将严肃的神仙体系娱乐化,看似创新,实则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消解。”对传统神话的改编早已不是新话题,究竟是让经典“活起来”的创新,还是消解文化根基的危机?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多方,尝试为这场电影工业狂欢背后折射出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表达之间的矛盾给出解答。
自刎与呐喊:哪吒改编是再创经典还是文化消解?
哪吒的故事并非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早在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影)出品的《哪吒闹海》中,那个白衣少年横剑向天,以一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撕裂了银幕。这一刎,割开的不仅是哪吒的肉身,更在父权、神权上划下一道阴影。自戕式的决绝、“向死而生”的反抗,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四十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魔童降世》)里,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被重新定义,有了新的形象与个性。他高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嬉笑怒骂间完成对“天命”的反抗。当敖丙从宿敌变为挚友,当李靖从迂腐的严父化身开明的慈父。在今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魔童闹海》)中,甚至连“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核心情节也被改编为受殷夫人的死亡打击而冲破“穿心咒”撕裂身体。这一系列的改编,被不少观影者批评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消解”。
观影者草莓对此给出解释:“画风确实震撼。但粗俗的笑点让人感到不适,哪吒只身打遍妖魔,个人英雄主义浓厚,全靠怒吼、金句和主角光环呈现视觉爽点,以及看腻了的‘亲情牌’。如果我的孩子对哪吒形象的认知是这个版本,那未免太过浅薄。”
更有网友将其类比为“职场生存指南”,哪吒需要参加“升仙考试”为敖丙获得重塑肉身的机会,申公豹就是“小镇做题家”,为家庭和出人头地忍气吞声,龙族的命运就好像“职场牛马”被压迫的现实。观影者长安花尖锐发问:“用996的思维解构神话,封神榜岂不是绩效考核表?”
也有不少父母表示担忧,认为新改编会造成幼儿、青少年的认知偏差。哪吒的“神性”被剥离,正义被解读为反派,传统符号沦为了“问题儿童”,“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从这部电影里认识哪吒”,王女士向记者表示。
也有不少观影者对哪吒魔童系列影片的改编表达了认同,称其为“国漫之光”。“太乙真人的川普很可爱,还是基于他的修炼之地在四川而做的改编;哪吒、敖丙的形象设计也很符合影片给他们的人设;甚至那些虾兵蟹将的设计都是有相应依据的,国产电影请向哪吒看齐!”咖喱丸子观影后在朋友圈留下了自己对《魔童闹海》的赞叹。
神圣还是笑料?娱乐化改编的边界之争
在传统神话体系中,神仙角色往往承载着道德教化与哲学隐喻的使命。然而在《魔童降世》中,神仙形象却被喜剧化。“这些改动虽然增添了喜剧效果,却也消解了神仙体系的文化深度。”影评人李思评价道。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首先要明确的是,哪吒本身就是“舶来品”,而不管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本就是供市井娱乐的小说,“算不得正史”。一切大众文化产品必然与古典传统存在偏差,不管是上美影79版的《哪吒闹海》,还是央视的《哪吒传奇》,都与原本佛教中的哪吒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