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7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23.2亿的成绩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同时跃居全球影史票房第八,如今,它还在向更高的顶峰攀升,创造新的神话。
五年前的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红出世之际,娱乐资本论曾采访导演饺子、彩条屋影业前CEO易巧和可可豆动画总裁刘文章,还原了《哪吒1》诞生背后长达十一年的历史。
现在回看,《哪吒1》的创作故事里,蕴含着续作成功的秘密和创作逻辑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饺子一如既往地对特效画面精益求精。有的画面需要好几家特效公司同时开做,几个月都做不下来,最后饺子自己上阵做demo。又比如当时饺子就强调了传统神话里李靖和哪吒的关系“和反对父权无关”。
当时刘文章和饺子都认识到《哪吒1》出现背后,中国动画工业流程并不完善。刘文章甚至说,他并不觉得1600多人、几十家公司参与的方式是好的,“这是不能持续的”。当时他希望,在《哪吒1》之后,行业能够形成规范的工业流程和经验积累。而《哪吒2》的创作,仍然需要全行业的托举,一共有138家公司、4000多人参与。
娱乐资本论重发此文,回望《哪吒》系列的创作初心,也希望照见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进步空间。
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饺子现在可能还在成都做动画外包,偶尔接待几个登门拜访的“骗子”投资方。动画电影于他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那是2014年,距离饺子凭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一夜成名已经过去六年了。这部政治隐喻和脑洞齐飞的短片,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获得了国内外30多个奖项,也获得了多家投资方的青睐。
被这部作品打动的人中,有一个叫易巧的年轻人。2008年,正在上大学的他第一次看到《打,打个大西瓜》时就惊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更让他难以置信。放弃学了四年的药学专业、辞职在家自学三年动画、一个人独立完成整部短片……当时还叫饺克力的饺子,就这样成了易巧心中神一般的人物。
六年后,易巧成为光线传媒旗下动画公司彩条屋的CEO。这是一家只做动画电影的公司,成立之初,易巧就开始全国各地网罗动画行业的人才。“饺克力”是他想到的第一个名字。只可惜,一个电话打过去,远在成都的饺子却把他当成了众多不靠谱的投资方之一。
易巧专程飞到成都去找饺子。初次见面,两人聊了聊对《打,打个大西瓜》的理解,对未来动画市场的看法,还探讨了下如何做好一部动画电影。“这是个天才。”易巧心下暗喜。年轻,不谈钱,只聊动画,几个回合后,见识过无数“骗子”投资方的饺子也放下了戒心。
“你现在手上还有哪些项目?”聊到兴时,易巧问饺子。得知饺子手上仍有数个外包的活儿,有些甚至已经付了钱,易巧试探性地问道,“能不能把这些钱退回去?我们一起干一票大的。”
几乎没有犹豫,饺子当场答应了。于是,一个三到五年的宏伟蓝图在两人面前徐徐展开。差不多半年后,一个巨丑的PPT发到了易巧的邮箱里,这就是如今上映两天,票房破四亿的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初版大纲。
都憋着一口气
PPT很丑,但故事挺有意思。这是易巧看完大纲后的第一感受。“弃医从动画”的饺子蛰伏六年,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用他的话来说,要是学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对不起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舍生取义、秦始皇的扫平六国”。当年25岁的他能憋着一口气做出《打,打个大西瓜》,34岁的他憋着一口气,也要写出一个不服输、不认命的哪吒。
易巧又飞了趟成都,饺子以为这次他是来正式敲定合作、开始制作的。没想到刚一见面,易巧就指出了他大纲中的若干问题,从主题结构到人物性格,几乎是全方位的扫射。饺子听完以后就崩溃了,他自己能感觉到这些问题,但一直以为易巧和以前那些投资方一样,看不出来。
“我当然看得出来。”易巧说。于是,两人开始磨剧本,这一磨就是整整两年。目前观众看到的《哪吒》的故事,是第66稿,和最初的故事有50%以上的改动。比如,原著里有哪吒削骨还肉的情节,过于封建,在这个基础上李靖怎么写都很讨厌。饺子和易巧都想为这个故事注入时代精神,于是果断舍弃了这一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