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的BF-109涂装模型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完全依靠目视识别战斗机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误伤”事件。虽然二战一开始,各国就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限制于技术条件,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飞机,在地面雷达上都只是一个点而已,根本就没有办法判断。而且当时战斗机,在交战距离已经逐渐拉远了,眼力识别非常不准确。后来,英国第一个解决了这个问题,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沃森·瓦特设计了第一台“敌我识别应答器”(IFF),并在1939到1940年间申请了专利。英国皇家空军的解决办法,就是给每一架自家的战斗机都安装一台IFF。而到了1940年时,德国也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战“喷火”战机装备的IFF及其天线
IFF系统就是两台收发装置,分别安在了地面雷达和战斗机上。当地面雷达发现战斗机时,会通过装置向战斗机发出“询问”,战斗机收到询问之后,便会给出“答复”。询问什么和答复什么,往往都是事先约定好的,如果能够对得上,就说明这是自己人,否则就是敌人。这个原理,就和“对暗号”没有什么区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研制了MK-2和MK-3两个型号的IFF系统,随着美国参与战争,英国把这些系统也装备给了美军的战斗机。MK-2、MK-3型IFF系统都是靠发出不同的频段来对暗号的,比如MK-2约定,会向询问方发出频率1000M赫兹的电磁波。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靠频段对暗号的方式就已经落后了,当时北约已经研发出来了能够回复数字代码的IFF系统。不过这个数字,并不是一般的阿拉伯数字,而是八进制,十进制或者二进制的数字代码。到了现代,应答器的响应方式和回复的数字编码就更加复杂多样了。有经验的人员,甚至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更进一步的推断飞机本身的信息。
▲IFF系统应答器给出的应答信息
一般来说,如果应答器的应答模式(Mode)是A、C、S这3种,那这架飞机就是民航。如果应答模式是1、2、3、4、5,那这架飞机就是军用飞机。而且数字都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阵营,其中的4和5就代表了这是北约的战斗机。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模式,基本上就能区分这架飞机的类型和所属的阵营了,但前提是能够获得这些应答数据,如果对方不回复,那也白搭。
另外一些特殊的数字,代表了目前飞机所处的状态,比如国际民航局规定,当应答器给出了7700的代码时,就证明着这架飞机已经遇到了紧急情况,很可能需要申请紧急迫降。如果是7600,就意味着这架飞机出现了通讯问题等等。关于不同的数字代码究竟代表什么样的意思,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也都能够查得到。不过以上的这种方式,属于问一次答一次的交流方式,专业术语叫做“二次监视雷达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问一句,答一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应答方式,叫做ADS-B模式。ADS-B模式也分为两种,ADS-B输入(ADS-B IN)、ADS-B输出(ADS-B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