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李嘉诚因出售巴拿马港口遭全网痛批“卖国”,但中国科学院的何祚庥院士却逆风发声:“这不过是商业行为!”一边是民族大义,一边是资本逻辑,这场争论撕裂的不仅是舆论场,更是时代价值观的深层碰撞。
3月17日,何祚庥院士在微博公开为李嘉诚辩护,称港口交易“合法合规”,并指责媒体过度政治化。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质疑:一位深耕科学领域的院士,为何跨界为商业巨头“挡枪”?
支持者认为,何院士的发言体现了“就事论事”的客观立场。
从法律角度看,李嘉诚出售资产确无违法证据,且港口业务仅占其集团营收的1%,属于低效资产优化。但反对者尖锐指出,何院士忽略了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风险——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21%的远洋贸易,美国若通过贝莱德财团掌控港口,可能对中国商船加征“政治附加费”或限制通行,导致年损失超120亿美元。
何院士的辩护,被批评为“用合法外衣掩盖战略危机”。正如《大公报》所言:“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这场争论的核心,早已超越商业范畴,直指资本与国家利益的根本矛盾。
支持派认为,避险逻辑下的商业生存术,部分财经学者为何祚庥的观点提供佐证。他们认为,李嘉诚的决策符合“高位套现”的商业智慧:巴拿马政府近年对港口经营权发起违宪调查,特朗普政府更威胁“收回运河控制权”,此时以24倍市盈率出售资产,既能规避政治风险,又能为集团输血转型。长和集团负债率因此降至18%,并计划加码医药、新能源等新兴赛道,看似“断尾求生”的理性选择。
反对派认为,国家利益前的责任真空,然而民意怒火难以平息。公众痛斥李嘉诚“递刀给地缘对手”:他保留了中国大陆的盐田港等核心资产,却将战略要地售予与美国军方关系密切的贝莱德(该财团曾介入乌克兰资产收割)。更令人愤慨的是,交易未提前与中国政府沟通,形同“先斩后奏”,削弱了中美博弈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