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新闻到电影,当年的《不止不休》,在众多媒体人的大力支持下,小成本电影做出了大声势,对电影的美誉度和票房,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这回,同样是从新闻到电影,《漂白》却闹出了大舆情,刚上线就被全国媒体人纷纷发朋友圈“痛骂”。
从品牌公关角度看:都是因为相关人员,太不懂媒体人,才导致原本可以成为“好事”的事儿,最终成了个篓子。
昨天,前南方都市报知名深度调查记者王猛在自己的公号发文,指责网剧《漂白》抄袭了他在2012年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深度调查新闻报道《漂白》。
编剧陈枰很快发声明,否认抄袭,称自己了解到这个案件后,走访了多地,向承办警官、被告人的家属详尽了解了案情,补充了资料,之后先出版了小说,才写的剧本。
但这一说法似乎没有得到媒体人群体的认可。据“正在新闻”今天报道,编剧陈枰此前就曾因类似问题被起诉过两次,并在与小说《推拿》的作者毕飞宇的诉讼中被判赔数十万元。
这位编剧,从写小说到写剧本再到网剧上线,始终没和南方都市报的媒体人进行沟通联系,或许有其利益上的小九九,也或许是觉得“没必要”。
这就说明,相关人员,太不懂媒体人了。
“折腾”这事的媒体人,是图钱图利吗?肯定不是。王猛在接受凤凰网科技专访说得很明白,他很清楚这篇新闻报道属于职务作品,版权归南方都市报。
媒体人的心理,媒体人都清楚。在那个 媒体的黄金年代,做出 一篇让自己非常满意自豪的稿子,产生巨大的新闻影响力, 是一种“骄傲和荣光”,与钱无关。
王猛为什么那么气愤?他在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说的很清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