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飞虎》定档 9 月3日,复刻抗战跨国救援传奇

        电影《营救飞虎》的定档海报以极具张力的画面 —— 绘有鲨鱼标志的 P-40 战机拖着烈焰俯冲,飞行员纵身跃出,宣告这部聚焦二战时期跨国救援的历史题材影片将于 9 月 3 日登陆全国院线。当天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影片由黄建新监制、刘浩良编剧并执导,韩庚、米切尔・霍格、陈永胜、王丹妮等领衔主演,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一段鲜为人知的救援行动搬上大银幕。

48 小时极限救援:历史缝隙里的英雄群像

        影片取材自 1944 年真实历史事件:美军飞虎队飞行员空战中被日军击落被俘,我党潜伏人员与港九大队战士组成六人小队,需在 48 小时内突破日军封锁完成营救,并将关键情报送达盟军。预告片中,韩庚饰演的潜伏者 “欢少” 与陈永胜、王丹妮等饰演的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在复刻的日占时期香港红磡、湾仔街景中展开巷战,海蚀洞实景拍摄的爆破戏凸显绝境中的生存张力。

        这段尘封历史背后,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敌后战场的抗战奇迹 —— 他们不仅营救了数十名盟军飞行员,更以 “孤悬敌后却愈战愈勇” 的韧性,成为华南抗日的中流砥柱。刘浩良导演通过 “极限时间 + 密闭空间” 的叙事设计,将宏大战争史诗浓缩为一场关乎信任与牺牲的小型战役,黄建新监制则为影片注入了历史题材创作不可或缺的厚重感。

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双重校准

        为还原 1944 年香港战时质感,剧组耗时数月复刻日占时期街景细节,从霓虹灯牌到军装纽扣均参照史料考据。森博之饰演的日军军官与韩庚角色的对手戏,在预告片中已显戏剧张力 —— 暴虐审讯与冷静周旋的碰撞,折射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对抗。影片通过美军飞行员(米切尔・霍格饰)与中国战士的文化隔阂与最终共情,解构了 “英雄主义” 的多元形态。

        选择 9 月 3 日上映,使影片成为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系列活动的特殊注脚。当天,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式,《营救飞虎》则以光影为媒介,呼应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的纪念主题。正如监制黄建新所言:“这段历史最动人的,是不同国籍、信仰的人因反法西斯信念凝聚成的力量,这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早诠释。”

从银幕到现实: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回响

        影片中 P-40 战机的鲨鱼涂装与阅兵式上的现代化装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学者指出,港九大队的救援行动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战略意义,影片对 “国际合作” 的呈现,与 80 年后多国政要出席纪念活动的现实形成微妙呼应。

        目前,影片已进入上映倒计时。当观众在影院见证那架燃烧的战机划过夜空时,或许能更深刻理解:80 年前那些无名战士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同胞与盟友的安全,更是人类文明免于法西斯蹂躏的微光。

凤凰卫视《焦土之上》:在历史焦土上镌刻和平之思

         当诺曼底滩头的晨雾漫过弹痕累累的工事,广岛原爆穹顶的阴影划过第八十圈年轮,凤凰卫视六位主持人的脚步惊醒了沉睡八十年的战场记忆。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部跨越五大洲十一国的五集纪录片《焦土之上》,以 “用脚步丈量历史伤痕” 的方式,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既是对二战关键战役的地理重访,更是关于人性、牺牲与和平的深刻思辨。

         《焦土之上》的叙事魅力始于其空间叙事策略。摄制组兵分六路,聚焦承载沉重记忆的 “焦土”—— 从斯大林格勒废墟的坚韧,到珍珠港水下遗迹的悲壮;从中国战场十四年烽火的烙印,到柏林巷战的断壁残垣。这种全球覆盖突破西方中心视角,突出中国战场作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地位,追问这片土地的牺牲与担当。

         波兰华沙残垣前,94 岁的约瑟夫・斯滕平抚摸弹痕讲述德军入侵的恐怖;莫斯科郊外,康斯坦金・尼古拉耶维奇展示军功章回忆保卫战 “砖石燃烧” 的日夜。亲历者的口述与学者唐・法雷尔的宏观分析形成复调,既显个体创伤,又揭历史逻辑。摄影团队善用废墟光影,广岛资料馆内手电筒光束照亮幸存者书包,诺曼底遗址长曝光让海浪与工事形成动静对话,隐喻时间流逝与历史永恒。

         《焦土之上》的深刻突破在于超越立场的叙事伦理。冲绳战役遗址,镜头同时记录美军公墓主管的坚守与日本亲历者的松田菊成的创伤,消解 “我们 / 他们” 对立,呈现 “所有战争都是人类灾难” 的命题。

         雅尔塔会议旧址,主持人吕宁思不止复述会议内容,更追问《联合国宪章》能否守护和平。这种批判性反思贯穿全片,在柏林墙遗址探讨意识形态对抗延续性,在原子弹遗址追问科技伦理,将二战与当代困境相连。五集结构呈叙事弧光:首集聚焦 1939 年欧洲战场爆发,中三集展开各战场与大屠杀记忆,末集回归战后秩序与和平反思,形成从战争到和平的逻辑闭环。

         信息碎片化时代,《焦土之上》承担数字记忆保存使命。4K 技术让消逝的战场遗迹获永恒数字生命,斯大林格勒墙上的标语、腾冲墓碑上的名字得以留存。广岛资料馆馆长称这些影像是 “防止记忆篡改的证据”。

         纪录片引发的跨文化对话超出作品本身。上海展映后滇西抗战遗址关注度激增,东京放映让日本青年直面祖辈战争罪责。这种共鸣证明,战争创伤记忆能成人类共同遗产。

         最后一集镜头停在联合国 “铸剑为犁” 雕塑,主持人何亮亮叩问:“大国博弈加剧时,我们是否记得焦土誓言?”《焦土之上》告诉我们:纪念二战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认清战争残酷,守护和平,让焦土上的牺牲永不重演。

《暗潮缉凶》:演技派云集,共筑硬核悬疑

         《暗潮缉凶》的演员阵容堪称 “熟人局”,从资深戏骨到潜力新秀,个个都是能扛戏的实力派。他们用精准的演技为角色注入灵魂,让这部硬核悬疑剧更具看点。

陈建斌:把警察演出新层次

         陈建斌早已是观众心中的 “警察专业户”。从《三叉戟》里沉稳老练的崔铁军,到《尘封十三载》中气场强大的卫峥嵘,他总能抓住不同警察的特质,演得入木三分。

         新剧中,他饰演的连海平却颠覆了以往形象。日常里,这个角色木讷寡言,一脸丧气,被人欺负也只是低眉顺眼,看起来毫无攻击性。可一旦接触案情,他眼神瞬间变得从容专注,举手投足间尽显刑警的老练与专业,“刑警队最会破案的警察” 这个头衔被他演绎得极具说服力。这种 “平时蔫儿,办案疯” 的反差,展现了他对角色细节的精准把控。

梅婷:温柔外壳下的秘密

         梅婷今年作品不断,在《六姊妹》《我的后半生》等剧中都有亮眼表现。她擅长用自然的演技刻画人物,总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烟火气。

         此次她饰演的江明滟,出场时与丈夫对话温柔娴熟,表情自然得仿佛就是生活中的寻常妻子,几乎看不到 “演” 的痕迹。但转瞬间,她眼神里便会闪过一丝深意,让人察觉到这个角色绝不简单,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表面平和与内里复杂的张力,被梅婷演绎得恰到好处,让人期待后续剧情中她的更多表现。

成泰燊:从绝望到未知的父亲

         成泰燊在《完美的救赎》中饰演为女复仇的反派廖伯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新剧中,他再次饰演一位父亲 —— 沈华章,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等待女儿回家时,沈华章脸上满是灿烂笑容,每一条皱纹都透着喜悦,对女儿的疼爱溢于言表,淳朴又动人。而得知女儿被害后,他浑身颤抖,在巨大的崩溃中几乎喘不上气,肢体动作里满是深入骨髓的绝望,老戏骨的强大感染力直击人心。这个角色是否会走上复仇之路,成泰燊又将如何演绎这份复杂的情感,让人充满期待。

年轻演员:不拖后腿的惊喜

         除了资深戏骨,剧中还有陈若轩、杨肸子、管云鹏等年轻演员加盟。他们不仅为剧集带来了热度,演技也可圈可点。在与老戏骨对戏时,他们毫不怯场,精准诠释了角色特点,没有一个拖后腿,成为剧中的亮眼点缀。

         这些新老演员组成的阵容,既有观众熟悉的面孔,又有演技的保障。他们用各自的实力,将《暗潮缉凶》中的角色塑造得立体鲜活,让观众在跟随剧情探寻真相的同时,也能享受一场精彩的演技盛宴。这样的阵容,无疑为这部剧增添了更多吸引力。

胡可沙溢回应安吉留长发:一场关于成长与尊重的家庭实践

         14 岁的安吉因及耳长发引发关注,这位曾因《爸爸去哪儿》被称 “东北宋仲基” 的少年,让公众目光从他 180cm 的身形转向发型。面对网友 “该管管了” 的声音,胡可回应 “不能强迫孩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沙溢则以自己军艺时期的长发造型支持儿子,这场争议成了中国家庭青春期教育的鲜活样本。

         这场持续数月的 “头发保卫战” 细节丰富。6 月底安吉长发造型引发热议,7 月 7 日胡可发布的剪发视频中,安吉只让理发师微调发梢,被网友调侃为 “头发皮外伤”。到 7 月底第二次修剪,坚持 “剪一厘米就够了” 的他才勉强同意打薄,剪完还害羞地让妈妈别发视频。

         胡可的态度转变有启示意义。她起初因 “头发遮眼” 希望安吉剪短,最终选择尊重,认为 “发型选择是成长的自然过程,强迫反而适得其反”。这体现了对青春期心理的理解,14 岁是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发型常是青少年表达个性的首选。某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超 60% 的青春期男孩会通过改变发型彰显个性,留长发是常见选择。

         沙溢的 “过来人” 视角很有趣。他笑称自己军艺时也 “长发飘飘”,还举例好友李斌的 “郭富城头”,打破 “男孩必须短发” 的刻板印象,消解了代际对立,网友感慨 “沙溢懂孩子”。

         这场发型争议藏着所有家庭都会遇到的成长问题。安吉留长发是因学校艺术节演《西游记》,想尝试白龙马造型,这个创意让父母改变了态度,胡可笑言 “这是少年人对世界的独特想象”。

         网友反应两极。支持者觉得孩子有主见,强行干预会引发逆反,调侃沙溢家 “放养式教育” 有传承;质疑者直言 “长发太丑”,甚至推荐明星理发师。这种分歧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形象的多元期待,也暴露了大众将星二代 “工具化” 的倾向,就像评论说的,安吉的才艺没人关注,头发长短却成焦点。

         安吉剪发时的妥协很典型,要求 “一点点修剪”,最终只是略微打薄,既想满足父母,又不愿放弃自我,是青春期心理的写照。胡可通过不经意提及明星新发型来引导的方式,被教育专家赞为 “教科书级别”。

         这场争议本质是如何面对孩子 “成为自己”。沙溢 “教育孩子就像培育盆栽,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轨迹” 的说法,点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安吉在理发时的紧张、对头发中银丝的敏感,都提醒我们青春期看似叛逆的选择,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

         胡可沙溢的教育智慧在于给孩子试错空间。安吉留长发的坚持与适度妥协,是一次完整的成长体验,正如评论所说 “剪发是他与世界和解的信号”。这种尊重基于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能在发型选择中学会审美,在外界评价中确立自我,在亲子互动中理解边界与责任。

         舆论纠结安吉头发时,他已用钢琴八级、书法特长、跆拳道蓝带证明,真正的成长不在发型,而在看不见的时光里。胡可沙溢的回应引发共鸣,因为它展现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收起改造孩子的执念,用耐心等待代替强行塑造,让生命按自己的节奏绽放。这场讨论终会平息,但关于尊重、成长和如何体面退出孩子人生主场的启示,会一直存在。

“台词听不清,表情像 AI!” 迪丽热巴新剧遭群嘲

         最近,央视的打拐剧《利剑玫瑰》首播收视破 2,可豆瓣评分却不太乐观,出现了 “高收视低口碑” 的情况。观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主演迪丽热巴的演技上,她演的打拐女警邓妍被吐槽 “妆容精致得像走红毯”“台词含糊不清”“表情没什么层次”,和角色设定严重不符。
         在剧中一场绑架戏份里,迪丽热巴头发整齐,连汗珠都显得很刻意,被指责 “偶像包袱太重”,这让剧情的真实感大打折扣。还有审讯戏,她眼神空洞,完全没有刑警该有的锐利和压迫感,台词音量也比其他演员低,只能靠后期配音来补救。动作戏基本都是近景,避免高强度打斗,这和角色 “卧底侦查” 的设定相差甚远。观众觉得她的表演还停留在偶像剧模式,没有职业警察该有的干练气质。
         尤勇智饰演的副主任尹建生,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台词节奏,把资深刑警的沉稳形象塑造得很到位。但和迪丽热巴对手戏时,她的回应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让戏剧张力一下子就没了。反派演员阿如那把反派角色的 “温柔狠厉” 诠释得很棒,可迪丽热巴在对抗戏中的表现被评价为 “情绪单薄”,削弱了正邪对峙时的冲击力。
         这部剧改编自 37 起真实的拐卖案件,还和 “宝贝回家” 公益项目合作,播出后打拐专线的举报量增长了 40%。不过,迪丽热巴的表演争议让公众的注意力从拐卖议题上转移了,社交媒体上,关于 “演技尴尬” 的讨论占了一半左右,盖过了案件本身的社会意义。
         近三年,迪丽热巴接拍了《枭起青壤》《慕胥辞》等不同题材的作品,试图实现转型。但《利剑玫瑰》却暴露了她在表演训练方面的不足,这也反映出部分流量演员 “作品多但质量不高” 的现状。业内数据显示,她的片酬占剧组总成本的 23%,比老戏骨们的片酬总和还高,这也引发了对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争议。
         《利剑玫瑰》的这种口碑和收视的反差,折射出影视行业的深层矛盾:严肃题材需要演员放下明星光环,好好塑造角色,但流量经济却还是把商业价值放在首位。迪丽热巴的表演问题不是个例,而是行业 “重热度轻专业” 生态的一个缩影。当收视率靠题材红利支撑,口碑却因为演技短板而崩塌时,制作方真的得重新考虑流量和艺术之间该怎么平衡了。

刘宇宁祝绪丹公开辟谣,否认恋爱传闻真实性

          7 月 30 日清晨,话题 #曝刘宇宁祝绪丹恋情# 以黑马之姿突袭微博文娱热搜榜,短短两小时内阅读量突破 2.8 亿,讨论量超 50 万,迅速登顶热搜第一,引发全网热议。
          据报道,7 月 29 日晚间,一位微博账号带有 “影视行业从业者” 标签的网友发布了一条仅粉丝可见的付费内容。该网友在文中隐晦提及,演员祝绪丹 “正与近期播出剧集的男主角处于恋爱关系”,并通过配图中露出的剧本片段、拍摄场地等细节,暗示男方正是与祝绪丹合作古装剧《书卷一梦》的刘宇宁。爆料内容更具体指出,两人在 2024 年 3 月至 8 月拍摄该剧期间因戏生情,至今已秘密交往两年,“双方团队对恋情高度保密,仅核心工作人员知晓”。
          然而,这条爆料很快遭到大量网友的质疑。不少网友指出,爆料者全程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诸如亲密合影、私下聊天记录、行程重叠证明等关键信息均未出现,仅以 “厌恶圈内欺骗行为”“被当事人团队摆了一道” 等情绪化表述作为爆料依据,可信度存疑。更有细心网友发现,该账号此前曾多次发布过类似无实证的明星八卦,存在博眼球引流的嫌疑。在舆论压力下,7 月 30 日凌晨,该爆料账号已悄然注销,相关内容也随之消失。
          7 月 30 日上午 9 时许,面对愈演愈烈的传闻,双方团队及本人相继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否认恋情。祝绪丹在个人工作室的微博评论区留言回应:“都是合作多年的好朋友,大家别乱猜测啦,多关注作品哦。” 随后,刘宇宁也在自己的直播中被粉丝问及此事时坦然回应:“我跟祝绪丹就是好朋友,一起拍过戏挺投缘的,别闹了哈,散了散了。” 两人回应口径一致,语气轻松自然,进一步消解了传闻的可信度。
          据悉,刘宇宁与祝绪丹合作的古装权谋剧《书卷一梦》于 2025 年 6 月正式开播,剧中祝绪丹饰演聪慧坚韧的世家小姐宋一汀,刘宇宁则饰演隐忍腹黑的皇子南珩,两人在剧中有多场对手戏,情感纠葛牵动观众心弦。该剧播出至今收视率稳居同期剧集前三,此次恋情传闻的发酵,或与剧中角色热度有一定关联。目前,双方粉丝均表示 “相信正主说法”,并呼吁外界多关注演员的专业表现,而非无根据的八卦传闻。

QQ 音乐回应《年轮》原唱标识争议

         近日,一首发行于 2015 年的电视剧插曲《年轮》因 “原唱归属” 问题再度引发热议。事件的导火索源于歌手旺仔小乔在公开场合提及《年轮》时,表示该歌曲的原唱并非汪苏泷,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掀起了关于歌曲原唱身份的激烈讨论。
         随后,张碧晨工作室率先发声,明确表示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强调其演唱版本为电视剧《花千骨》官方认定的插曲原版。而汪苏泷方面则做出了强硬回应,宣布收回此前授权给相关平台的《年轮》男声版演唱版权,进一步将这场争议推向高潮。
         在舆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7 月 29 日,有网友发现 QQ 音乐平台上,《花千骨》电视剧插曲《年轮》的原唱信息仍显示为张碧晨。针对这一情况,QQ 音乐方面作出回应,称内部对《年轮》原唱标签问题高度重视,已将相关情况反馈至负责部门。同时,平台方解释道,原唱标签的标注有着明确的流程规范,需要音乐人完成注册后,上传歌曲及相应的版权证明、发行资料等文件,经过审核确认后才会标注 “原唱” 身份。
         据悉,2015 年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推出了多版本插曲《年轮》,其中张碧晨演唱的女生版于 6 月 15 日率先发行,汪苏泷演唱的男声版则在 6 月 30 日上线,两个版本均被收录于该剧的官方原声带中,且在发行初期均获得了广泛传播。在此次争议爆发前,包括 QQ 音乐、网易云音乐在内的多个主流音乐平台上,搜索《年轮》时,张碧晨与汪苏泷的名字均并列显示在 “原唱” 一栏。
         此次事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让这首承载着无数听众青春记忆的经典插曲重回大众视野,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翻唱热潮,更在音乐行业内外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关于原唱认定标准的深度思辨。在音乐产业生态日益复杂的当下,界定原唱身份的维度变得愈发多元 —— 究竟应该以歌曲在录音室首次完成录制的时间为准,还是参考音乐作品在流媒体平台或实体唱片中的官方发行标注?亦或是遵循版权合同中明确的权利归属?值得关注的是,数字音乐时代还衍生出影视插曲与独立发行版本的时间差争议,以及早期未规范署名的历史遗留问题。

          与此同时,音乐平台作为连接作品与听众的桥梁,其在歌曲信息标注上的规范性与透明度成为舆论焦点。从网友晒出的不同平台对比截图可见,同一首歌曲在版权信息、演唱者标注等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少资深乐迷与法律从业者联名呼吁,平台应建立覆盖全行业的「数字音乐信息标准化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信息存证,同时在产品端增设「版本溯源」功能模块,让用户能够直观查阅歌曲的创作脉络与权利归属,从技术与制度层面双管齐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类似争议。

《南京照相馆》中王广海一家的宿命悲歌

        南京寒冬,吉祥照相馆地下室的暗房红灯,映照着王广海颤抖的手。这个留过洋、懂日语的翻译官,正将日军屠城罪证底片塞进相机皮腔夹层。在这部电影构建的人性实验室里,王广海一家的惨死,是南京大屠杀中苟活者生存悖论的缩影 —— 当尊严成换取性命的筹码,普通家庭命运早已被写进屠城脚本。

        王广海的日语能力成了 1937 年冬天的生存工具。作为日军翻译官,胸前樱花徽章是用尊严换来的护身符。导演借三组细节解构其 “曲线救国” 的自我欺骗:日军给的糕点,包装纸上旭日旗在孩子手中变丑团;“良民登记册” 上自家住址写成 “空宅”,暴露内心恐惧;面对躲进照相馆的林毓秀与伤兵宋存义,“亲戚避难” 的谎言在日军搜查声中不堪一击。

        他误判侵略者,坚信 “识时务者为俊杰”,却不知暴力是日军的秩序。日军摄影师伊藤让怀抱死婴的林毓秀笑,王广海劝 “笑一下就没事了”,暴露合作者认知盲区。地下室里,他给儿子讲 “忍一时风平浪静”,与头顶枪声形成残酷对位,预示生存逻辑将破产。

        妻子沉默是战争下普通女性常态,缝补丈夫衣领、省罐头给孩子,把儿子课本藏煤堆,守护着将被暴行吞噬的文明根基。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胶卷,在暗房释放黑暗。王广海看到城墙下尸山照片,与家中冻死腊梅呼应,说出破碎台词:“这不是打仗… 这是杀… 人…” 瞳孔收缩中,映着暴行与灵魂裂痕。

        暗房里,众人围绕显影液中罪证。儿子一句 “爸爸跟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击中王广海心理防线,他搂住儿子,标志从 “保全小家” 到 “守护真相” 的转变。

        王广海开始博弈,故意译错指令,把底片藏儿子玩具狗里。他给家人拍 “全家福”,巧妙挡住背景中太阳旗,这张未冲洗底片成家庭未被玷污的最后证明。

        日军发现底片失窃,照相馆成狩猎场。王广海让妻儿从地窖暗道逃生,自己引开追兵。被按在雪地时,口袋滑落的不是樱花徽章,而是全家福底片,刺刀刺入,他仍紧攥胶片,似握着民族记忆晶体。

        王广海一家结局极具象征。妻子带儿子逃到长江边,遇日军 “清扫行动”。母亲将儿子藏芦苇丛,自己引开日军,呼喊声与暗房红灯闪烁频率一致;孩子玩具狗掉地,露出底片;日军汽艇驶过,浪花似鲜血漫过历史。

        这不是孤立悲剧,是无数家庭的缩影。王广海死前幻觉儿子长大后在法庭展示底片作证,成残酷现实中的亮色。片尾真实南京大屠杀照片与虚构命运互文,让观众明白:艺术虚构是为让历史真实更触目惊心。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柜中,一张泛黄全家福,没人知其主人与结局。《南京照相馆》为它注入血肉,凝视模糊面孔,似能听见 80 多年前暗房红灯最后闪烁,那是良知绝境中的脉动,是民族永不屈服的心跳。

意外走红的 “工伤” 佳话

当《藏海传》剧组的杀青照流出时,细心的网友发现了一组有趣的对比:导演曹译文比开机时圆润了整整一圈,而男主角肖战却清瘦如竹,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这个看似违和的画面,背后藏着一段让全网笑喷的幕后故事 —— 曹导在庆功宴上捂脸自嘲的那句 “这 30 斤算工伤”,意外揭开了顶级创作团队鲜为人知的日常。

        故事的开端是每晚雷打不动的剧本研讨会。为了打磨 “藏海” 这个角色从青年清澈到黑化阴郁的每一个细节,曹译文与肖战常常在收工后仍对着剧本逐字推敲,一聊就到深夜。脑力消耗巨大的两人养成了点外卖的习惯,但分歧恰恰出在食物的归属上。

        饰演谋士 “藏海” 的肖战为贴合角色形象,早已开启了 “地狱模式”—— 开拍前三个月减重 8 公斤,把《射雕英雄传》时期为郭靖增肌的 10 公斤成果彻底颠覆。剧组流传着这样心酸又好笑的场景:每当炸鸡奶茶的香气弥漫休息室,肖战总是捧着剧本目不斜视,而曹导则边啃鸡腿边嘟囔 “真的不吃一口?”,得到的永远是礼貌而坚定的摇头。健身专家曾警告,这种短期减肌塑型极易导致代谢紊乱,但肖战为呈现文人风骨,硬是扛住了头晕眼花的考验,连减脂餐的酱料都要过水涮一遍。

        于是,本该两人分享的宵夜,最终都落进了导演的肚子。从烧烤到麻辣烫,从炸鸡到小龙虾,四个月里,曹译文默默承担起 “消灭双份外卖” 的重任。当体重计上的数字定格在 “+30 斤” 时,这位开机时还保持着标准文艺中年模样的导演,已经肉眼可见地圆润了一圈。

        随着《藏海传》的热播,这段幕后趣闻再度翻红。网友们制作了曹译文体重变化的对比图,配上肖战清瘦的剧照,戏称这是 “史上最凡尔赛的工伤”。更有人脑洞大开:”建议申报 ‘ 最敬业增肥导演 ‘ 奖”,”导演承受了这个剧组不该承受的热量”。

        但在笑声背后,观众看到的是创作的真谛。当行业还在讨论流量与实力的对立时,这个剧组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好作品从来不是苦大仇深的卖惨,而是有人为戏瘦成闪电,也有人为爱发电胖成球。曹译文那圆滚滚的背影与肖战清瘦的身形,在监视器前构成了奇妙的和谐 —— 前者用 30 斤赘肉丈量着创作的温度,后者用克制的表演诠释着角色的深度。

        如今,每当观众看到剧中藏海那清癯却坚毅的面容时,总会忍不住想起幕后那个捧着外卖盒改剧本的导演。这场跨越 30 斤体重的创作佳话,终将和《藏海传》的剧情一起,成为影视圈一段温暖而爆笑的注脚。

论《聊斋:兰若寺》中画皮妖的同情根基

         当画皮妖在烈火中扑向燃烧的美人皮时,陈氏眼中的恻隐并非偶然 —— 这两个被父权社会裹挟的女性,都戴着各自的 “画皮”:一个披着美艳皮囊求生存,一个披着贤妻外衣守空壳。《聊斋:兰若寺》对原著的改编,剥离了恐怖叙事,让画皮妖的悲剧性超越 “厉鬼” 标签,成为明清女性生存困境的镜像投射。

一、生存异化:被迫堕落的困兽

         原著中 “裂腹掬心” 的恶鬼形象,在影片中被重构为有生存逻辑的生命体。她初遇王生时编造的 “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的身世,暗示着底层女性 “被物化” 的共同命运。化身老妪帮佣、与孩童嬉乐的细节,暴露了她对 “一瓦遮头,三餐温饱” 的朴素渴望,这与聂小倩 “愿执箕帚” 的诉求形成互文,指向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法独立存在的结构性困境。

         道士 “此物亦良苦” 的叹息,揭示其暴力源于生存压迫。影片强调她 “只针对王生复仇” 的克制:不伤害陈氏,不滥杀无辜,行为始终围绕 “被背叛” 的情感创伤。这种有限度的恶,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天生妖性,而是被生存逼入绝境的困兽之斗。

二、情感悖论:错认的依附与背叛

         画皮妖对王生的情感,本质是对 “稳定依附关系” 的错认。她要求 “秘密勿泄”,既知关系不正当,又对 “唯一庇护者” 有绝望寄托。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陈氏 “忍辱食唾” 的牺牲形成对照 —— 两个女性都将王生视为生存锚点,却终被这个薄幸者反噬。

         王生初见时的见色起意与对陈氏的冷漠、偷窥画皮后的恐惧与 “厌之如鬼魅” 的转变,暴露了男性对女性的评价始终停留在 “可用 / 不可用” 的工具理性层面。画皮妖的悲剧在于误将占有欲当作爱情,沦为 “渔色” 游戏的牺牲品,这份深情因而可悲而非可憎。

三、性别凝视:美丑规训下的自我异化

         画皮妖在火中嘶吼 “我只想做个美人”,揭开了女性价值必须依附外貌符号的尖锐命题。她绘制人皮,恰是对 “以貌取人” 规则的极端迎合,如同陈氏被迫接受 “贤妻” 角色,二者都在扮演非本真的自我,印证了《第二性》“女性是被建构的处境” 的论断。

         原著对世人 “认妖为美” 的批判,在影片中化为对审美暴力的反思。画皮妖 “狞鬼” 真身与 “姝丽” 表象的反差,对应着女性在 “被观赏” 与 “被厌弃” 间的永恒摇摆。陈氏望着燃烧的皮囊落泪,同情的不仅是画皮妖的毁灭,更是所有女性在 “美丽即价值” 规训下自我异化的共同宿命。

         从蒲松龄的道德寓言到《兰若寺》的性别叩问,画皮妖形象的演变彰显了女性叙事权力的提升。她能挣脱 “恶鬼” 标签获得同情,正因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被父权结构碾压的个体微光 —— 那些关于生存、情感与身份的挣扎,从不只属于妖异世界,更属于每一个在规训中艰难喘息的女性。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