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厦门金鸡奖的领奖台上,50岁的黄觉手持最佳艺术探索奖奖杯,笑容里藏着跨界的笃定。他导演的黑白短片《横·竖》以钟表齿轮隐喻时间流转,用碎片化叙事征服评审,而这部引发热议的作品,恰恰是他“有了想法就去拍”理念的鲜活注脚。从《藏海传》中城府深沉的平津侯,到《南方车站的聚会》里神秘莫测的边缘人,银幕上的他擅长演绎复杂人性,如今转型导演,他用手机敲开了创作的新大门。
“就必须拿手机拍,先不拿别的设备拍,要坚持拍,有了想法就去拍!”面对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黄觉的建议直白又恳切。这并非一时兴起的感慨,而是他多年影像实践的沉淀。早年间在片场等待转场的间隙,当旁人或闲聊或休憩时,黄觉总会拿起相机打发时光,家人的笑脸、片场的光影、街头的风物,都被他定格在镜头里。那时的他以相机为媒介,带着明确的主题刻意捕捉,而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姿态。
“现在我已经不怎么用相机,甚至都已经不会用相机了。”黄觉的坦诚里藏着创作理念的升华。手机的便携性让他摆脱了设备的束缚,拍摄从“刻意追寻”变为“自然捕捉”。接受采访前一天,夜空悬起超级月亮,他下意识掏出手机记录;逛潘家园时,老店主“时间会骗人,但物件不会”的闲谈,被他存入备忘录,最终化作《藏海传》的经典台词;收藏古董怀表的爱好,则催生了《横·竖》中修表匠的角色设定。这些生活碎片,在他的镜头下凝结成创作的养分。
《横·竖》的故事仿佛是他创作理念的镜像——青年导演遭遇资金断裂,最终用手机直播挽救作品,横屏的艺术追求与竖屏的现实流量在此交汇。这部用华为Pura80Ultra拍摄的短片,在复杂光线中捕捉到细腻光影,印证了黄觉“移动影像无门槛”的判断。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艺术不是空中楼阁,所有的奇思妙想,都来自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这种热爱,让他在演员与导演的双重身份间游刃有余。
为《狂野时代》的拳手角色提前三月苦练格斗,雨中打戏连拍17小时不用替身;在《藏海传》中,一边擦拭青铜器一边说出“这世上哪有真东西”的戏份,成为抖音播放量破3亿的“教科书表演”。对表演的极致追求,滋养了他的导演视角——既能精准引导演员情绪,又能以镜头放大表演张力,这让《横·竖》在豆瓣收获8.2分高分。
金鸡奖后台,当被问及“后悔吗”,黄觉直言“后悔没更早拿起镜头”。但这份遗憾,早已化作鼓励他人的动力。在“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征集的27000部作品中,无数人循着他的足迹,用手机记录生活。对黄觉而言,创作无关年龄与设备,无论是演员的细腻演绎,还是导演的光影实验,核心都在于“看见”与“行动”。
如今他已开始研究太极,筹备武侠片新作。这个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的创作者用行动证明:最好的创作时机,永远是“现在”;最有力的创作宣言,便是“有了想法就去拍”。当手机成为笔,生活便成了永不枯竭的影像诗稿。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