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直播间里,昔日央视名嘴杨澜带着浓重的营销气息推销女性领导力课;屏幕另一端,向太陈岚将 “豪门闺蜜圈” 包装成商品,宣称 399 元就能获得向上社交的密钥。2025 年的知识付费市场,正被一群脱下高定的内娱精英占领,从伊能静的女性成长课到王晶的人生大师课,明星卖课已然成为新风口。
明星集体跨界的背后,是传统变现路径的集体失灵。影视行业遇冷导致片酬缩水,广告代言预算缩减,直播带货早已陷入红海竞争,供应链与库存压力让不少明星折戟沉沙。相比之下,知识付费堪称 “轻资产高回报” 的完美选择 —— 一次录制即可长期分成,无需承担带货风险,毛利率却远超传统业态。吴彦祖一场英语课直播销量破千万,向太课程销售额逼近 200 万,这种赚钱效率让明星们趋之若鹜。更关键的是,卖课能维持曝光度,“阿祖英语” 话题阅读量破亿的热度,远比闲置的明星光环更有商业价值。
而这场生意的另一面,是普通人焦虑催生的付费幻觉。经济下行期,“向上成长” 的渴望转化为对成功捷径的追逐,明星课程恰好提供了低成本的心理慰藉。向太课程下的评论道破天机:“399 元买的是豪门生活围观券”,消费者明知无法真正进入上流圈,仍愿意为 “伪亲密关系” 买单。社会学专家指出的 “晕轮效应” 在此显现:吴彦祖的颜值滤镜让英语课销量暴涨,王晶的导演光环掩盖了课程内容的空洞,粉丝们为情感认同而非知识付费。
争议早已暗藏。有用户发现吴彦祖的课程仅半数由其本人讲授,AI 陪练实为语音对话噱头;王晶的 “人生掌控课” 被曝充斥网络公开信息,退款还遭拒绝。这些 “货不对板” 的案例印证了行业通病:重营销轻内容,明星 IP 沦为收割工具。监管虽已介入资质审核,但消费者的非理性决策仍难规避 —— 当杨澜的知性人设与微商式推销碰撞,当霍汶希的职场经验被拆解成 299 元的 “识人秘籍”,知识的专业性正在被娱乐化消解。
“亿万富翁惦记仨瓜俩枣” 的讽刺背后,是精英与大众的认知错位。明星将个人履历包装成普适真理,却忽视了其成功的时代红利与资源壁垒;普通人渴望通过几百元的课程逆天改命,终究是陷入了成功学陷阱。
当卖课的热度盖过作品的打磨,当人设的价值超越专业的积累,内娱的浮躁与大众的焦虑形成了荒诞的共谋。唯有明星回归内容深耕,消费者摒弃追星式学习,这场知识付费的闹剧才能真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