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在学生时代的班级生态里,“倩倩” 式的优等生并不少见。她们手握优异成绩的 “硬通货”,本应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却总要用 “谦逊的表演” 为自己增添存在感,最终反而招致集体反感。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折射出优绩主义评价体系下,个体在自我展示与社交认同间的扭曲平衡。
“倩倩” 的表演充满细节感:考试后捧着满分试卷皱眉 “这次好多题都是蒙的”,收到老师表扬时低头摆弄衣角 “我真的没怎么复习”。这些刻意营造的 “不费力”,本质上是用谦虚作外衣,包裹着炫耀的内核。更令人不适的是,她的人设构建需要他人的 “配合”—— 当她感慨 “这点分数根本不够看” 时,周围同学的沉默或自嘲,都成了衬托其优秀的背景板。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被迫沦为 “倩倩” 比较体系里的坐标,自身的价值感被悄然消解,主体性也在无形中成了她人设的 “牺牲品”。
“倩倩” 之所以执着于这种别扭的表演,源于她对双重目标的矛盾追求。一方面,她渴望在成绩竞争的食物链顶端占据一席之地,享受他人敬畏的目光;另一方面,又不愿背负 “骄傲”“自负” 的骂名,希望收获同学的喜爱。这种心态背后,是社会文化对 “优秀” 的复杂期待:我们既推崇能力出众者,又信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的处世哲学。于是,“谦逊的表演” 成了她的最优解 —— 既能高调展示优势,又能以 “谦虚” 为盾牌,进可当 “优秀典范”,退可躲进 “我本不在意” 的保护壳,完美规避了直接炫耀的风险。
可她忽略了集体感知的敏锐度。学生时代的社交场域里,真诚永远是最有力的通行证。比起 “倩倩” 过度包装的谦虚,那些毫不掩饰的得意反而更显坦荡 —— 至少后者没有将他人的感受裹挟进自我展示的剧本。这也解释了为何同样是 “班级显眼包”,“嘉豪” 的 “中二行为” 只引来戏谑,而 “倩倩” 却招致强烈厌恶。“嘉豪”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跳出了成绩竞争的主流赛道,他的行为不会对他人的价值判断造成冲击;但 “倩倩” 深度契合优绩主义评价体系,她的每一次 “表演”,都是对这套竞争规则的强化,既提醒着他人的 “落后”,又用虚伪的谦逊消解了竞争的公平感。
说到底,人们厌弃的不是 “倩倩” 的优秀,而是她用他人的尊严铺垫自己的优越感,用虚伪的谦逊践踏真诚的社交规则。在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下,“倩倩” 的选择或许是一种生存策略,但这种策略的代价,是破坏了班级里本应平等的社交氛围,也让 “优秀” 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当优秀不再需要用贬低他人来证明,当自我展示回归真诚,或许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