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一碗馄饨牵起的市井人生
“馄饨已经包好,就等下锅。”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先导预告,以这句充满生活气息的宣告,将上海人的日常浪漫娓娓道来。10 月 14 日发布的预告与剧照中,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等沪籍演员全员亮相,用最地道的海派风情,勾勒出弄堂里的人生百态。
影片改编自金莹发表于《上海文学》的同名小说,这个酝酿五年的故事,从退休工程师老汪的生活切入:为解决儿子婚恋难题,他勇闯相亲角,被 “工作、房车、生育” 等现实问题连环追问,未料儿子的事没解决,自己反倒陷入新的奔忙。预告里,老汪在厨房揉面拌馅的身影贯穿始终,菜肉馄饨的香气串联起家庭羁绊,而他辗转厨房、咖啡厅、医院的日常,更让 “馄饨背后的生活故事” 充满悬念。
三代演员织就的文化图谱
这部 “上海基因” 纯正的影片,演员阵容堪称 “上海滩明星联展”。周野芒饰演的老汪,将退休爷叔的焦灼与温情藏在馄饨的褶皱里,他坦言角色背后是 “立根、寻根、建根” 的文化坚守;潘虹塑造的妻子素娟,以细腻表演诠释母爱的深沉;沪剧名家茅善玉则摒弃老派沪语的尖团音,赋予角色林美琴鲜活的生活气息。
更令人动容的是跨代际的文化传承:“上海记忆” 代表陈国庆(“阿庆”)的亮相唤醒集体回忆;“沪语推广大使” 徐祥饰演的小汪,成为非沪籍观众了解上海的窗口;还有王琳、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等熟悉面孔,共同烹煮出这碗满含烟火气的 “文化馄饨”。
银幕之外的城市共情
影片的感染力早已溢出银幕。10 月 12 日外滩光影艺赏会上,制片人顾晓东宣布的思南公馆 “菜肉馄饨” 会客厅,因预约火爆提前至 10 月 18 日开业 —— 这里复刻了老汪家的灶披间与煤球炉,金莹的母亲还会亲授包馄饨技巧。同步推出的 2.2 公里 “电影微旅行” 路线,串联起外滩源、永胜里等取景地,茅善玉的沪语导览让城市记忆可感可触。
更贴心的是 “老字号影院弄堂场”:11 月的周末,观众凭票可兑换 “鲜得来” 凌晨现制的同款馄饨。这种 “电影 +” 的创新玩法,让《菜肉馄饨》从影片升级为可参与的城市文化事件,正如顾晓东所言:“一碗菜肉馄饨是上海人日常的浪漫,我们呈现的是最烟火气的上海浪漫”。
方言包裹的普世温情
尽管满是沪语腔调与海派细节 —— 从南昌路到襄阳路菜场的自行车动线,到青菜荠菜鲜肉 “三三分” 的馄饨配比,影片的内核却能引发全国观众共鸣。退休生活的怅惘、代际婚恋的碰撞、家庭羁绊的温暖,这些议题戳中每个普通家庭的痛点。
当老汪将猪油撒进馄饨汤的瞬间,升腾的不仅是上海味道,更是中国人共通的亲情记忆。这碗 “菜肉馄饨”,终究包起了所有人心底最柔软的烟火温情。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