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于剧本与剧情,演员仅是市场流通资源,无固定头部阵容,二八效应尚未显现。小有名气的演员常跨公司接戏,号召力有限。但自红果成为短剧内容最大供应平台、《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后,行业逻辑彻底改写。短剧演员的明星效应首次凸显,片酬飙升,柯淳、王小亿等头部演员频繁现身 “爆剧”,号召力与档期稀缺性同步增强。
然而,短剧行业 “高产能” 的特性与头部演员现状形成矛盾。月产二三十部短剧是行业常态,高片酬让制作方预算承压,头部演员档期紧张也成普遍难题。在此背景下,行业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员签约策略。
部分公司选择 “人海战术” 以填补产能缺口。欢瑞世纪去年入局短剧,旗下抖音账号播放量超 30 亿次、粉丝 230 万,其星链 Art Link 签约新人演员超 100 人,还通过 “新生计划” 构建筛选体系,三年收到 2.4 万余人报名,经大数据筛选与线下面试后,让新人以演代练积累经验。麦芽今年签约 60 余名演员,点众旗下河马星驰一季度签约 30 余人。河马星驰更看重演员对表演的热爱与合作适配度,从合作项目中观察演员敬业度与角色完成度再推进签约,避免资源浪费,演员刘博洋便是通过多次合作被发掘签约的典型案例,且其采用全约与独家约结合的模式适配生产需求。
另一批公司则走 “头部策略”,聚焦能扛剧、带流量的成熟演员。听花岛签约的 17 人中,6 人红果粉丝超 50 万,《十八岁太奶》主演李柯以、曾辉粉丝数分别达 160 万 +、127 万 +;艺粲影视传媒旗下刘萧旭因《盛夏芬德拉》霸榜红果男演员热度 TOP1。凡酷文化的陈添祥与岳雨婷三搭主演多部剧集,凭白发造型出圈,红果粉丝破 120 万;欢娱影视签约的滕泽文、刘擎均为短剧头部演员,且公司注重长期规划,为其筛选匹配资源以拓宽戏路、磨练演技。
事实上,多数公司采用复合策略:既保留新人培养空间以保障产能,又布局头部演员争夺流量。在短剧行业,产能决定生存根基,流量影响发展上限,二者结合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