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he template for displaying all single posts * * @link https://developer.wordpress.org/themes/basics/template-hierarchy/#single-post * * @package WordPress * @subpackage Twenty_Nineteen * @since 1.0.0 */ get_header(); ?>

任何时代都可能诞生好电影,但只有经济上行期才能孕育出大烂片。唯有此时,才有如许狂野的艺术梦想和多方面的豪赌、洗钱需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赢得笑骂无数。

它们够大。首先是体量大,绚烂视效、群星阵容,这就非经济上行期的一掷千金不惜工本不能做到。其次要声量大,否则纵然质量不佳,然而没几个人看过,也喊不出“大烂片”的气魄。比如现在,群众捏着票钱猛刷影评,断不肯去上一点片商的当,多少电影烂而不为人知,没准还能糊弄一点“文艺”口碑。

它们够烂。这“烂”本身是包含一些东北乱炖式的甜烂热闹在里面的。若主角是小人物甚至残疾人,故事是日常生活甚至带点女性主义,谁敢冒冒失失喊一句“烂片”?顶多说“不好看”。就像群众说雷佳音长了一张“经济下行期的脸”,这就没有一丁点烂片气象,可能也是大导们爱用他的原因之一。换一张好看的、易于动情也令人动情的脸,就容易担烂片的嫌疑。

因此,既然有人将短裤吊带、烟熏妆与大红唇怀念为“经济上行的美”,硬糖君觉得自己怀念一下烂片,也是很有理由,很可谅解的。

从2010年到2015年,诸如《铜雀台》《王的盛宴》《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等都是被当年观众痛骂的大烂片。但现在看来,竟然比暑期档的很多电影更具卖相。

那个时期的电影“昂扬”与“粗糙”共生,可以说是用视觉奇观填补精神空缺,以技术野心掩盖叙事漏洞,为个体欲望烙上时代印章。虽然烂,但烂得千娇百媚、烂得永不言败。

而当下的电影市场,不仅大制作几乎绝迹,也陷入了“规训过度”的疲态。各种类型片都在求稳,反而没了当年烂片那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锐气。

当人们感慨郭敬明在《小时代》里用了多少高定是“真金白银”时,并非翻案,而是怀念经济上行期的“过剩美学”。顾里姐妹团挥金如土,穿着Prada在那里扯头花。林志玲大玩变装游戏,和刘德华上演争夺国宝的诡异故事。而周润发的曹操肉欲纵横,对着刘亦菲咋咋呼呼飙戏……

古装大片的“消失”

曾几何时,判断一个导演是不是“大导”的标准,是他有没有拍过古装大片。第五代导演那波人,普遍完成了指标。

张艺谋有《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影》,陈凯歌有《无极》《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妖猫传》,就连冯小刚当年都赌气拍了《夜宴》。导演想上桌,没有古装大片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国外媒体的鼓吹让他们有了靠东方古典叙事冲奥的野心。另一方面,国内同行的内卷则催生了影片在视觉奇观上的暗中较劲。但就像《歌手2025》与《歌手2013》的对比一样,当年看“烂片”的观众绝对吃的都是细糠。《英雄》都那么唯美了,还被那会儿的人们骂“犬儒主义”呢!

古装大片的最后回响,集中在2010-2012这三年。难以想象,在2011年还集中上映了《战国》《鸿门宴传奇》《倩女幽魂》《关云长》《白蛇传说》《画壁》《龙门飞甲》等作品,2012年则有《王的盛宴》《铜雀台》。

这是最后的辉煌,也是最后的疯狂。当年为何有如此多的古装大片,除了是票房宠儿更在于它们是阶层流动焦虑的戏剧化转喻。《王的盛宴》重新诠释了鸿门宴、成也萧何败萧何、霸王别姬等典故,编剧兼导演陆川对历史的现代化解读其实不乏新意。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