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猛的是《唐探1900》上映之后,乐陵影视城唐人街主题园区”开放第一日,入园人数破两万。
乐陵影视城还公开宣布:只要观看电影《唐探1900》,凭借电影纸质票根以及购票记录,“唐人街主题园区” 门票就减50。
这就是商业大片的搞钱思维,艺术归艺术,商业归商业。
第二门独家技能,是陈思诚的“算计”能力。
知乎网友评论,陈思诚会算计藏在每个商业细节里。
从《唐探1》开始坚持的“喜剧+悬疑”双保险配方,到第三部植入15个品牌的广告狂欢,再到网剧、手游、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开发。
无论是《唐探》还是《误杀》系列都用数据建模般的精确,将电影分解为可复制的模块——30分钟必须出现笑点,60分钟必须制造反转,彩蛋永远为续集留好接口。
陈思诚作为一款票房灵药导演,他的电影风格被观众和影评人总结了以下几个元素:
汤底一定是悬疑、演员班子有明星大咖坐镇、剧本的类型被市场验证过、并结合社会热点。
《唐探1900》更是如此,悬疑真成了汤底——把探案削弱成中医的“望闻问切”,推理过程简单粗暴,主要依靠阿鬼的各种“特异功能”,比如鹰眼、豹速、熊的力量。
最后周润发饰演的华人领袖白轩龄之口道出真相:“太平洋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喜剧中规中矩,推理难言合格,却不影响《唐探1900》是一部很“下沉”、很合家欢、商业性很成功的电影。
票房与口碑倒挂,
藏着陈思诚的入场券
《唐探》系列还有一个最两极分化的现象。
圈内人看不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戴锦华曾痛斥:“《唐探》系列是中国电影审美的倒退。”
《唐探》系列创造了一个诡异的市场奇观:随着豆瓣评分从7.6分滑落至5.3分,票房却从8.23亿飙升至45亿。
在豆瓣,即使马上破30亿的《唐探1900》的评分,也只有6.6分勉强及格。
这种现象背后,是陈思诚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精准拿捏。
春节观影本质是社交货币的采购行为,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无外乎图两件事:一是情节可看性强,二是翻车几率小。
未必多出彩,但钱不能白花,大过年的谁也不想花钱给自己添堵。
今年口碑急转直下的《封神2》,看完愤怒的观众,在电影院指着导演和主创的鼻子破口大骂。有人看完怀疑第二部的特效,到底是不是被外包公司诈骗了?
更差劲的《射雕》前十几分钟,肖战化身项目经理,为大家播放了关于《射雕》的剧情简介PPT;后面二人手拉手抵御千军万马。
不仅票房血亏,还落了个敷衍观众的结论。
而选择《唐探》的风险系数最低,老少皆宜,这种”最大公约数”效应,成了陈思诚稳坐票房流量密码的护身符,更是行之有效的商业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