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邓婵玉身披战甲,擂起战鼓,目光犀利如鹰隼,蔑视着西岐反贼,众人都知道这是权利与荣誉的具象。

下一幕的溺水戏却揭示了战甲的内在含义:

邓婵玉在水中与姬发博斗,姬发褪去衣物往上游,邓婵玉却被沉重的战甲越拽越深,慢慢沉入水底。

为什么没有脱去战甲?

因为这是邓婵玉被陈腐的君权、父权所束缚的外化体现,她是战士,但不算一个真正的人。

穿上战甲是作为傀儡死去,脱下战甲才是作为自己活着。

从被动脱下战甲到主动卸下心中的战甲,邓婵玉的叛逆与觉醒成了串联全片的战局线索。

西岐交战,姬发看到邓婵玉,像是看到过去为殷寿效命的自己,想要唤醒她——别再为了死人而战,别再为了腐朽封建的君权而活。

邓婵玉看似是被姬发点醒,但实际却是向内求索,靠自己的力量成长。

因为她本就是一个“我的刀可以挥向敌人,但不能挥向百姓”的强者,每个抉择都出于本心与道义。

她主动请缨讨伐,将忠诚融进血肉,认为追随父亲战死沙场是最极致的浪漫,是为责任;

当殷商执意屠城,她质疑起自己信仰的一切,质问闻仲,单枪匹马再闯西岐,是为‘战火不该殃及百姓’的个人意志……

当然,如果要选择邓婵玉成长的一个决定性瞬间,我会说不是战场上的殊死厮杀,而是她与西岐百姓围绕着篝火的舞蹈。

第一次簪在发间的花儿,第一次和同龄女孩们笑作一团……从未感受过的人间烟火味,让邓婵玉彻底完成了从“战争机器”到“人”的转变。

粗暴地看,这些人性情感像是软肋与负累,只会让她的匕首变钝。

但直到邓婵玉为了拯救西岐百姓,义无反顾刺向闻仲天眼的那幕才发觉,这些柔软的瞬间才是世间最坚韧的存在——

让刀尖更锋利,让邓婵玉从为了死者而战到为天下而死,让她魂飞魄散之际听到的那首歌谣更隽永……书写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人之敢于推翻一切、以卵击石的义勇。

除了邓婵玉,大小角色不论着墨多少,他们的行为逻辑与身份困境都推进地细腻、真实且厚重——

从为了愧疚而死到为了活人而战的姬发,为亡母而战“走火入魔”的殷郊,为欲望所腐化的殷寿,“宁可愚忠”的闻仲……以不同视角代入其中,能清晰看到他们身处不同处境的命运抉择。

角色之间的命运互为交缠,比如第一部让姬发完成现实意义的归乡,这一部让邓婵玉抵达精神意义的家园

前者弑父弑君,后者弑己重生,呈现的是人之受制于命运的悲剧性与逆天而行的生命力。

角色之外,第二部的台词、画面等细节延续了第一部凝练但意味深长的特点,并且更加聚焦于情感与人性,肯定了人的力量:

当一位老者颤颤巍巍地说出“西岐也是我的家”,西岐百姓都是“乐此乐土,我守我护”的家园保卫者。

篝火晚会上,仙人与百姓共舞,众生平等,其乐融融。

姜子牙忙着天下大事之时,西岐人乐呵呵地拉着他说,“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

安居乐业,以民为史的朴素真理,竟藏着一位普通农妇的口中?

这是温馨的一幕,更是极具反叛精神的一幕。

纵然仙法缭乱,力量悬殊,但封神榜的故事里,往往是人主宰并扭转一切。

不信,你看?

当人与神争夺封神榜,而封神榜却依附于“天下共主”而存在,封神榜的故事其实讲述的始终是“人”的故事。

于是更能理解最后一幕姬发与邓婵玉的两种态度:

姬发的迟疑是仁慈,因为他不止看见了眼前的敌人,更看见了天下众生;邓婵玉的决绝是勇气,宁可牺牲自己拯救天下……

一体两面的两人还权于民,共同书写了人的力量。

2024 iboluos.cn 冀ICP备2024065575号-1